最近觀摩了一位新任教師組織的小班語言活動,印象最深的是教師在20分鐘的活動中一共說了13個“噓”。為什么教師會如此多地使用這個字呢?又是在何種情境下使用的呢?讓我們一起透過鏡頭回放,細細分析和研究一下“噓”聲背后的含義。
第1個“噓”活動一開始,教師說:“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樣好東西,你們看看是什么呀?”教師邊說邊從背后拿出一個大大的、彩色的棒棒糖。幼兒立刻興奮起來,有拍手的,有跺腳的,大聲說:“棒棒糖,棒棒糖。”教師說:“噓!”幼兒立刻安靜下來。
第2個“噓”教師提出第1個問題:“你們看看,老師的棒棒糖和你見過的棒棒糖有什么不一樣啊?”教師的問題剛一提出,就有一個女孩子說“顏……”,沒等“色”字出來,教師將食指放在嘴邊說:“噓!舉手告訴我。”然后請了這個女孩子。
第3個“噓”幼兒回答:“顏色不一樣。”老師問:“顏色怎么不一樣了?”小朋友們爭先恐后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將食指再次放在嘴邊,但沒有發(fā)出“噓”的聲音。教師聽到兩個小朋友的答案是她想要的,于是大聲說:“我剛才聽見悠悠和琪琪說‘我的棒棒糖是彩色的’。”教師的話說了一半,發(fā)現(xiàn)雖然自己的聲音很大,但幼兒仍舊在自說自話,于是教師說:“噓!”幼兒安靜下來,教師說:“我的棒棒糖有很多顏色,你們猜猜它是什么味道的呢?”
第4個、第5個“噓”教師提出問題后,立刻有幼兒說:“甜甜的。”隨即其他幼兒也開始重復(fù)這個小朋友的答案??吹接械男∨笥褯]舉手就說,還有的邊舉手邊說,教師馬上說:“噓!我請舉手的小朋友說。”于是,幼兒按照教師的要求開始舉手,但還是有一名幼兒邊舉手邊說:“甜甜的。”教師再次說:“噓!”
第6個“噓”一個幼兒說:“是蘋果味的,因為上面有蘋果的顏色。”教師接著問:“其他小朋友還有覺得是別的味道嗎?”幼兒紛紛舉起小手,有的幼兒又要邊說邊舉手,教師聽到了一點聲音,立刻說:“噓!”
第7個“噓”教師開始講述故事,幼兒聽得十分投入,講到“小熊正要吃手里的棒棒糖,游來了一只小烏龜”。有一名幼兒說:“我們班的小烏龜……”教師趕快說:“噓!”然后接著講故事。
第8個“噓”故事講完了,老師問:“小熊為什么難過呢?請你舉手告訴我。”有的幼兒在思考,有的舉起了小手,老師正要請人回答,有兩個小朋友擠了起來,其中一個發(fā)出了不愿意的聲音。教師趕快將食指放在嘴邊并說了一個“噓”。
第9個“噓”教師請兩名幼兒回答問題,說的都是小熊沒有好朋友所以難過。教師問:“那小熊沒有好朋友了,它一個人拿著棒棒糖吃高興嗎?”小朋友一起回答:“不高興。”老師想繼續(xù)講述故事,有一名幼兒說:“它生氣了。”還有一名幼兒說:“小熊生氣后就會哭。”教師說“噓”,可是幼兒沒停止回答,把自己的想法說完了。教師看見說“噓”也沒能阻止他,于是就聽他把話說完了。
第10個“噓”老師問:“想一想,小熊怎樣才能和好朋友分享棒棒糖?你幫他想想辦法。”幼兒脫口而出:“掰一半。”教師邊示意幼兒舉手,邊說:“噓!”
第”個“噓”有幾名幼兒說:“小熊要學(xué)會游泳,跳到水里把好朋友找回來。”教師說:“哦,小熊游泳把好朋友找回來。”這時候,一名幼兒說:“小熊游泳,得小心水里有鯊魚。”教師立刻說:“噓!”這名幼兒沒有再繼續(xù)往下說。
第12個“噓”老師要組織幼兒玩一個游戲,教師扮演小熊,然后問幼兒:“你們是誰呀?”幼兒說:“小魚、小烏龜、小螃蟹。”有一名幼兒說:“我是小螃蟹。我是小螃蟹。”教師趕快說:“噓!”然后繼續(xù)說游戲玩法。
第13個“噓”教師介紹游戲玩法,然后戴上小熊的頭飾,其中一名幼兒見老師戴上頭飾,哈哈地笑起來,邊笑邊說:“嘻嘻,老師變成小熊了。”教師又說“噓”,然后開始玩游戲。
通過鏡頭回放,不難看出,所有的“噓”代表的都是一句話,那就是“別說了”。歸納概括一下,主要有以下4種情況。
發(fā)言沒舉手
在上述的13個“噓”聲中,第l、2、4、5、6、10,共6個,都是在提示幼兒不要隨便說話,發(fā)言先舉手,請到你時才能說。
該安靜了還說話
第8和第13個是提示幼兒這時候要保持安靜,不能有聲音了。
老師要說話了
第3和第12個實際上是告訴幼兒:“老師要說話了,你不能再說了,聽我說。”
幼兒說的與教師的活動無關(guān)
第7、9、11,共3個是教師認(rèn)為幼兒說的跟自己的提問沒關(guān)系,要按照事先備好的課去組織活動,沒時間傾聽那些“沒用”的回答。
透過這些細節(jié),我們可以看出新任教師在觀念和實踐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把握不準(zhǔn)確
教師多次使用“噓”聲制止邊說邊舉手或沒有舉手就發(fā)言的幼兒,然而熟悉小班幼兒年齡特點的教師都清楚地知道,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自控能力還沒有那么強,規(guī)則意識也有待發(fā)展,不太懂得發(fā)言要舉手、老師請到自己才能說。而且,在語言發(fā)展發(fā)面,幼兒更關(guān)注自己的表達,對傾聽同伴的意見并不十分感興趣。因此,小班幼兒常常是聽到問題很容易就脫口而出了。如果強制不讓他們說,可能會打壓他們的積極性。因此,在一個語言活動中,對于簡單的問題完全可以讓孩子們自由表達,在遇到需要討論、有爭議的問題,或者需要學(xué)說的時候,再讓幼兒舉手回答,并且認(rèn)真傾聽他們說話,這是一種培養(yǎng)傾聽習(xí)慣的方法。傾聽必須要從小班培養(yǎng)起來。
缺少有效組織幼兒的方法和策略
幼兒年齡小,注意力保持時間較短且容易分散,因此,在一個活動中難免會出現(xiàn)注意力不集中、交流起來收不住等情況。新任教師在組織集體活動時,往往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自己設(shè)計的活動上,對于這些事情通常都是采取簡單制止的方法。其實,組織幼兒的方式方法靈活多變,比如,可以用“請你像我這樣做”的游戲來幫助幼兒集中注意力;或者用語言來提示“看看老師的眼睛里誰最漂亮呀”;還有的老9幣以靜制動,暫停說話,用眼神提示幼兒集中注意力;也可以通過同伴的榜樣作用來激勵幼兒良好的行為,比如說“某某小朋友的坐姿真漂亮,誰還能像他一樣呢”。不同情景、不同年齡班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單純的制止只能暫時發(fā)揮作用,并不能讓幼兒更加主動地遵守規(guī)則。
缺少隨機教育的意識
從“噓”聲中還能明顯地看出,在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新任教師缺少隨機教育的能力。一個問題出來,總是渴望聽到自己預(yù)想的答案,當(dāng)幼兒的回答超出自己的預(yù)想,便趕快制止或者置之不理。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回應(yīng)幼兒的答案。隨機教育能力的強與弱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位教師成熟的標(biāo)志,也是教師專業(yè)能力的體現(xiàn)。上述活動中,幼兒說的話看似與活動無關(guān),但卻反映出幼兒在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結(jié)合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進行了發(fā)散性的聯(lián)想。如果教師能夠抓住這些機會,及時回應(yīng)幼兒,給予鼓勵和肯定,對激勵幼兒主動學(xué)習(xí)、培養(yǎng)其自信心將十分有利。這就要求教師日常帶班過程中多與幼兒交流,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以后在設(shè)計提問時,會對幼兒的答案更加心中有數(shù),也會抓住這些教育契機。
新任教師就猶如小班初入園的幼兒,可塑性極強,也正因為如此,更應(yīng)該關(guān)注細節(jié)。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教師說反話、帶班猶如軍訓(xùn)、處處限制幼兒、照本宣科……這些行為除了與教師的兒童觀、教育觀有很大關(guān)系,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習(xí)慣。因此,新任教師要養(yǎng)成良好的教學(xué)習(xí)慣——與幼兒平等溝通對話的習(xí)慣、讓幼兒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習(xí)慣、處處從幼兒的年齡特點出發(fā)的習(xí)慣……一名優(yōu)秀教師必然是一名教學(xué)有方的教師,而要做到教學(xué)有方,只有追本溯源,不斷了解幼兒、了解教育規(guī)律。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