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幼兒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向幼兒進行科學教育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必然要求,是幼兒發(fā)展的需要。對于年齡較小的小班幼兒,如何在他們自我意識強、動手能力弱、具體形象思維、注意力易分散等情況下進行比較枯燥的科學知識的學習呢?如何開展適合他們的科學活動呢?如何讓幼兒在生活中有興趣地接受科學知識呢?如何引領幼兒走近科學呢?以下是我對小班幼兒科學教育的初探。
一、在生活活動中引發(fā)幼兒觀察思考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他主張“用生活來教育”。在幼兒科學活動中,應加強生活與科學活動的聯系,使幼兒體會科學就在身邊,感受科學的趣味與價值,讓幼兒對科學產生親切感。這有益于幼兒發(fā)現、理解、探索和應用科學。
一次玩大型玩具時,棟棟發(fā)現一只蝴蝶飛來了,幼兒們馬上順著他手指的方向看,一只蝴蝶在翩翩起舞,那邊也有蝴蝶在飛,婷婷開心地叫著。幼兒們的注意力被蝴蝶吸引了,他們覺得很奇怪,提出了許多問題,然然說:“小蝴蝶從哪里來的?”陽陽說:“它會不會咬人?”君君說:“它吃些什么呢?”一個問題接著一個問題,引起了幼兒們的爭執(zhí)。于是我就抓住機會,請他們輕輕地跟著小蝴蝶,看看它在做什么。“蝴蝶停在小花上。”“蝴蝶看見我來了就飛走了。”回活動室后我和幼兒們一起討論,有的幼兒說:“蝴蝶喜歡吃花。"有的說:“蝴蝶不會咬人。"在我的帶領下,幼兒們積極提問題,尋求答案。雖然每位幼兒的想法都很稚嫩,但是卻表露出積極探索的欲望。于是我請幼兒們欣賞小電影了解蝴蝶的蛻變過程,講述三只蝴蝶的小故事。在這愉快的學習過程中,幼兒對蝴蝶有了更多的了解。
二、在區(qū)角活動中引導幼兒探索研究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教育應是全面的、啟蒙的,備領域間的內容應互相滲透,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情感、態(tài)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發(fā)展。”自然角是幼兒認識自然界的一個窗口,它為幼兒提供了天天接觸、長期觀察、親自管理、動手操作的機會??铺絽^(qū)是科學活動的延伸,它能培養(yǎng)幼兒學習興趣,滿足活動的需要。
1.多變的自然角
小班幼兒對事物認識是感性的、具體形象的,而自然角恰恰滿足了幼兒的這種感知需求。每天,幼兒可以在自然角中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知道如果沒有水、陽光、空氣,植物就無法生長;在澆花和喂食過程中,幼兒了解了各種生命現象;在撿石頭過程中,感受到石頭的形狀、表層;在春游和秋游活動中,有意識地帶他們采集一些花草充實自然角,讓幼兒更多地了解植物的名稱、類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蔬菜種植活動中,幼兒們在我們的幫助下,用水和泥土各種植了一些易于生長的蔬菜(蘿卜、大蒜、蔥等),通過直接觀察,小班幼兒同樣可以掌握一些對他們來說較難的科學知識(蔬菜不僅可以種在泥土中,也可以進行無土種植)。
作為教師,我也經常觀察自然角中的變化,及時提醒幼兒注意:豆豆變大了、花兒要開了、烏龜要冬眠了,并和幼兒一起用畫線條的方式記錄種子發(fā)芽所需的時間。當發(fā)現他們在觀察就會及時給予表揚,并鼓勵更多的幼兒參與其中,引導大家多思考、多提問。
2.神奇的科探區(qū)
小班幼兒好動、好奇、好問的特點特別突出,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學一學,通過親身嘗試獲得直接經驗。在集體教學活動中,由于多方因素的制約,幼兒的好奇心得不到滿足,學習興趣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壓抑,所以每次科學活動后都要有延伸活動,將幼兒的好奇心、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在科探區(qū)里表現出來。
科學活動“怎樣讓紙落得快”幼兒很感興趣,但活動是以分組形式進行的,他們受時間、材料的限制并不滿足。于是在科探區(qū)我投放了一些形狀、大小相同,材質不同的紙和一些輔助材料。提出問題:有什么辦法能使其中的一張紙落得快一點?讓幼兒自己去操作發(fā)現。這時幼兒的興趣很高,每個幼兒都想了不少的辦法,然后讓幼兒自己來講述、總結自己是怎么做的,發(fā)現了什么?通過自己的實踐和講述,幼兒懂得了包有沙包的紙會落得快一點。通過操作,幼兒知道紙通過增加重量,落下的速度就會快一點。
三、在集體學習中幫助幼兒提升經驗
蒙臺梭利教育認為幼兒3~4歲是訓練感官感知的最佳時期,使用感官是幼兒學科學的基本技能。小班幼兒感知具有如下特點:有的幼兒對周圍世界不關注;不會有意地使用所有的感官——眼、耳、鼻、手、舌等感覺器官;幼兒只感知物體的個別屬性,而不會完整地觀察物體和現象等。于是我們開展了集體活動《請你摸一摸》《氣味真正多》《好吃的糖果》等,讓幼兒在活動中探索各種感官的運用,在幼兒們掌握這些方法后,逐漸靈活運用。
例如:小班科學活動《好吃的糖果》,糖果是每個幼兒都喜歡的。幼兒們通過用小手摸一摸,發(fā)現了糖果有的軟、有的硬;通過用小嘴嘗一嘗發(fā)現了糖果的味道不一樣,有的是水果味的、有的是奶油味的、有的是巧克力味的;通過用小眼睛觀察發(fā)現了糖的形狀不一樣,有圓的、有方的、有長的、有三角形的,糖紙的包裝不一樣,有的是擰的、有的是兩邊有小牙齒的、有的是卷的,從包裝不一樣幼兒們又發(fā)現了剝糖的方法也不一樣,擰的糖是松開剝、卷的糖是拆開剝、有小牙齒的糖是撕開剝。幼兒們還發(fā)現了糖紙上的秘密,有不同的水果圖案,我們只要看著糖紙上的圖案就知道是什么味道的……幼兒們通過自己的觀察、操作、探索,獲得了許多糖果的指示,更重要的是通過集體活動幼兒們的觀察比較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探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在家園共育中培養(yǎng)幼兒科學意識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作為幼兒健康成長的第一生活場所是幼兒進入社會的橋梁和認識世界的起點,對幼兒的科學教育有重要影響。家庭教育以其“生活中教”的鮮明特點,同樣在幼兒科學教育中有著極大的教育優(yōu)勢。因為幼兒在生活中所接觸到的事情,有些是幼兒園不能遇到的,若家長能把握時機,及時進行教育,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一天嫣然小朋友很開心地告訴我她家里養(yǎng)了一只小烏龜,而且每天都會開心地跟我講述小烏龜的一切??粗髀冻鰧π觚數奶剿饔谑俏液退膵寢屵M行了交談,請她引導幼兒仔細地觀察烏龜的樣子,一邊觀察一邊可以與幼兒交談:“烏龜的頭是什么樣子的?殼上有什么圖案?烏龜吃些什么?它需要曬太陽嗎?能不能給它的‘家’里放很多水?”她媽媽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了烏龜的特性并以幼兒能理解的語言告訴了她,這時幼兒會很感興趣地聽媽媽講解。第二天,我再請她把自己對小烏龜的發(fā)現以及從媽媽那了解到的關于小烏龜的科學小知識與同伴分享。
利用身邊的事物和現象作為科學探究的對象,會使他們發(fā)現和感受到周圍世界的神奇,體驗和領悟到科學就在身邊,這為幼兒認識周圍世界提供了獲得直接經驗的前提和可能;為幼兒理解科學對人們生活的實際意義提供了直接經驗和實際背景。只有這樣的科學教育才可能培養(yǎng)幼兒真正的內在的探究動機,使幼兒保持永久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也只有這樣的科學教育才能使幼兒獲得真正的內化的科學知識和經驗。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