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伴沖突對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具有重要價值。在幼兒之間產(chǎn)生沖突時,教師應做好支持者,培養(yǎng)幼兒應對和解決沖突的能力,引導幼兒學會用積極的方式妥善處理和同伴之間的沖突。
一、對幼兒同伴沖突的觀察
為了做好幼兒解決同伴沖突的支持者,教師首先要細致觀察,以便更好地了解引發(fā)幼兒之間沖突的原因以及幼兒應對和解決沖突的方法。同時,教師還可以了解哪些幼兒能夠獨立解決同伴沖突,哪些幼兒需要教師或其他同伴的幫助。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可以通過提供活動、資源或支持,發(fā)展幼兒應對和解決沖突的能力。
以下是筆者對娃娃家中幼兒沖突事件的觀察。
觀察案例:
娃娃家風波
觀察目標:
中班幼兒在角色游戲中解決同伴沖突的能力。
觀察對象:
共5名幼兒,女孩佳佳、囡囡、小魚,男孩丁丁、潘潘。
觀察記錄:
娃娃家中一下子來了八個幼兒。不一會兒,佳佳就自封為媽媽,并迅速安排丁丁和囡囡分別充當爸爸和寶寶。三人很快把娃娃家的大門豎了起來,佳佳對其他幼兒說:“娃娃家還沒有開放,誰都不能進來!”其他幼兒悻悻然離開了,只有潘潘和小魚繼續(xù)留在娃娃家中。
過了一會兒,潘潘跑到教師面前說:“王老師,我想做爸爸。”
王老師:“那你們自己商量一下吧。”
潘潘聽了,走回娃娃家,大聲地和丁丁說:“我們來玩剪刀石頭布吧。誰贏了,誰就做爸爸。”
丁丁爽快地答應了。三局過后,潘潘贏了,丁丁卻不肯放棄爸爸的角色,他試圖爭得佳佳的支持:“媽媽,潘潘要當爸爸。”
佳佳走過來肯定地說:“丁丁是爸爸!”
潘潘:“可是我們玩剪刀石頭布,丁丁輸了,應該是我做爸爸。”
佳佳:“我沒有看到你們玩剪刀石頭布。”
佳佳見兩個男孩誰也不肯讓步,說:“我們叫警察,把他(指潘潘)抓走。”
不一會兒,“警察”來了。在眾人的推搡和“警察”的幫助下,潘潘被轟出了娃娃家。
與此同時,小魚和佳佳為誰做寶寶爭得不可開交。
小魚懇求佳佳讓她做寶寶,但佳佳早已有了自己心目中的寶寶——囡囡,任憑小魚說什么都不為所動。
小魚急了,大聲地說:“我要做寶寶!”
佳佳還是不理睬。小魚沒有辦法,只得走出娃娃家,正巧見到王老師,便大哭起來:“我要做寶寶,他們不讓我在娃娃家!”
王老師把小魚帶到一旁,溫和地對她說:“你做不成寶寶,可以做娃娃家的客人呀??腿说侥慵彝鏁r都帶些什么呀?我們一起去超市買些東西再來娃娃家做客人好嗎?”
小魚仍在哭泣,她大聲說:“我不要在娃娃家玩了!”
于是,王老師拉著小魚的手來到理發(fā)店,對理發(fā)師迪迪說:“迪迪,來客人了,你怎么招呼客人呀?”
迪迪連忙站起來,把位子讓給小魚,并幫小魚弄起了發(fā)型。
小魚仍在抽泣,似乎沒有從悲傷的情緒中走出來。
潘潘被趕出娃娃家后獨自抹了一會兒眼淚,隨后又回到了娃娃家。與之前不同的是,他不再執(zhí)著于當爸爸,而是做起了小客人。
二、對幼兒同伴沖突現(xiàn)象的分析
通過觀察游戲過程,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能夠比較清晰地了解幼兒產(chǎn)生沖突的原因,幼兒應對和解決沖突的策略,以及沖突中幼兒的情緒理解及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
(一)同伴沖突的起因
由于幼兒具有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所以,在角色游戲中,他們常常為了游戲內(nèi)容、游戲角色、游戲材料等產(chǎn)生沖突。在這個案例中,5名幼兒便是圍繞誰扮演“爸爸”和“寶寶”產(chǎn)生沖突的。
(二)解決同伴沖突的策略
在角色游戲中,幼兒常常選擇以下幾類策略解決同伴沖突:(1)合作式策略,包括請求說理、協(xié)商交換、謙讓、道歉和安慰等。(2)攻擊式策略,包括語言攻擊和肢體攻擊。(3)退縮式策略,包括屈服、放棄、哭泣或生氣。(4)求助式策略,包括求助教師或同伴。從性質(zhì)上來判斷,合作式策略屬于積極的策略,攻擊式策略屬于消極的策略,退縮式策略和求助式策略都屬于中性的策略(向海英、孫文杰,2014)。通過觀察,教師發(fā)現(xiàn)了案例中潘潘、丁丁、佳佳、小魚以下應對和解決沖突的策略。
潘潘為了能夠扮演“爸爸”這一角色,首先想到向教師求助。當教師讓潘潘自己想辦法和同伴商量時,他向丁丁提議玩“剪刀石頭布”的游戲,通過建立“誰贏誰當爸爸”的游戲規(guī)則爭取獲得角色的權(quán)利。當丁丁反悔、佳佳無視規(guī)則重申丁丁是爸爸時,潘潘沒有就此放棄,而是繼續(xù)用“誰贏誰當爸爸”的規(guī)則維護自己的利益。不過,在以少對多的情況下,潘潘沒有繼續(xù)運用規(guī)則據(jù)理力爭地維護自己的利益,而是選擇放棄,離開了娃娃家。之后,潘潘平復了情緒,以小客人的角色重新回到娃娃家,終于獲得了同伴的接納,實現(xiàn)了自己的游戲愿望。可見,潘潘能在教師鼓勵下使用積極的策略解決沖突。
丁丁起初爽快地答應了潘潘的建議,接受了“誰贏誰當爸爸”的游戲規(guī)則,但輸?shù)舯荣惡?,卻不愿意放棄爸爸的角色??梢?,在自身利益和游戲規(guī)則發(fā)生沖突時,丁丁沒能克服自我中心心理,沒能自覺遵守游戲規(guī)則。在和潘潘的僵持中,丁丁沒有主動與潘潘協(xié)商解決沖突,而是向佳佳求助。
佳佳始終處于領(lǐng)導者的地位。當小魚和丁丁都向她求助時,佳佳堅持自己對角色的分工,沒有充分考慮沖突雙方的利益并協(xié)商解決沖突??梢?,佳佳沒能以公平、公正的原則幫助同伴解決沖突。
小魚先反復懇求游戲的領(lǐng)導者佳佳讓自己扮演寶寶。遭到拒絕后,小魚開始大叫“我要做寶寶”,但這一方法也不奏效。于是,小魚選擇離開娃娃家??吹浇處煟◆~又向教師告狀,想依靠教師幫助她解決沖突。小魚還拒絕教師讓她扮演小客人的建議,堅持說“我不要在娃娃家玩了”??梢?,她選擇了放棄、哭泣等消極的策略來應對同伴沖突。
(三)幼兒情緒理解和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的表現(xiàn)
被趕出娃娃家的潘潘在傷心地抹了一會兒眼淚后平復了情緒,重新以小客人的身份回到娃娃家??梢?,潘潘具備一定的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遭到佳佳拒絕的小魚用大聲抗議來宣泄自己生氣的情緒。當這一方法失效時,小魚選擇離開娃娃家,并向老師哭訴,以表達自己的不滿。在老師安撫和提出建議后,小魚仍沒有停止哭泣。雖然在理發(fā)店得到了理發(fā)師的熱情招待,但她始終沉浸在消極情緒中。再說佳佳,當小魚反復懇求她時,她沒能感受到小魚強烈地想扮演寶寶的需求和消極的情緒體驗,一再拒絕小魚,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小魚的負面情緒及表達。
三、對解決幼兒同伴沖突的策略建議
幼兒發(fā)生同伴沖突時,教師不能只是簡單地阻止和避免沖突發(fā)生,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沖突及沖突的解決過程,使幼兒習得應對沖突的策略,學會運用積極合理的方式解決沖突,培養(yǎng)幼兒應對和解決沖突的能力(王練,2007)。教師可以結(jié)合觀察信息采取以下步驟給予支持。
(一)評估沖突強度,判斷是否介入
當幼兒發(fā)生同伴沖突時,教師首先應評估沖突強度。如果沖突在一個適度的水平,幼兒情緒穩(wěn)定,教師不必介入,可在一旁觀察幼兒是如何解決沖突的。如案例中,教師沒有急于幫助潘潘,而是把解決沖突的機會還給潘潘,讓其想辦法和同伴協(xié)商解決。這是因為,求助雖然可以避免同伴沖突的升級,但是幼兒過多依賴他人,并不能真正促進其社會化發(fā)展,有時甚至還會產(chǎn)生負面影響。在旁觀時,教師要注意幼兒在嘗試解決沖突的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積極行為,如說理、協(xié)商、合作、妥協(xié)等,并可在游戲結(jié)束環(huán)節(jié)請這些幼兒介紹自己解決沖突的辦法。當然,如果幼兒情緒失控、大發(fā)脾氣,甚至破壞材料或傷害同伴,教師則必須及時介入。
(二)冷靜接近幼兒,認可幼兒的情感〔1〕
強烈的感受會導致大腦中情緒部分占上風,從而淹沒大腦中負責理性的區(qū)域(Healy,1994)。當幼兒的大腦被情緒“淹沒”時,他們是無法冷靜思考并解決問題的。因此,當幼兒在沖突中罵人、推搡、打架、搶奪或咬人等時,教師要迅速而冷靜地接近幼兒,阻止幼兒一切可能帶來傷害的言行。在接近幼兒時,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身體語言。輕柔的身體語言可以幫助幼兒穩(wěn)定情緒,給予他們解決問題的信心。反之,如果教師對幼兒大聲叫嚷、拉扯幼兒、俯視著與幼兒對話等,則幼兒的情緒可能會變得更惡劣,或者會在恐懼中退縮,拒絕表達他們的感受和需要。
在幼兒停止發(fā)脾氣后,教師可以用簡單的陳述句來表達對幼兒情感的關(guān)注與認可。例如在案例中,教師可以說:“小魚,我知道你很難過。”教師對幼兒情感的認可會讓幼兒感到自己的情緒是沒有問題的,有助于幼兒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使他們在清空這些情緒后有能力繼續(xù)思考解決沖突的辦法。在案例中,小魚的消極情緒沒有得到教師及時的認同,因此小魚拒絕了教師對其調(diào)整游戲角色的建議,即使后來轉(zhuǎn)換了游戲區(qū)域,他也一直沉浸在悲傷的情緒之中。
(三)支持幼兒通過協(xié)商找出解決沖突的方法
當幼兒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時,教師要支持幼兒通過協(xié)商找出解決沖突的方法。
1.詢問幼兒,收集信息
教師可以通過詢問幼兒有關(guān)沖突的情況來收集信息,如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你對什么感到煩惱”“你想要怎樣”等問題來引出具體的事實和細節(jié)。在每個幼兒敘述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聆聽,特別是要聚焦在事實和清楚的細節(jié)上,因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隱藏在細節(jié)里。教師傾聽時要始終保持中立,不要責備幼兒或使幼兒陷入指責、爭吵中,這樣可以讓幼兒相信繼續(xù)交流是安全的。
2.重述問題,澄清細節(jié)
在幼兒講述了他們的感受和需求后,教師要繼續(xù)保持中立和冷靜,重述幼兒說的問題,以幫助幼兒聚焦一個或兩個最相關(guān)的細節(jié)。教師可以用“所以問題是……”這樣的短語來開啟對問題的重述,如“所以問題是:小魚,你想做寶寶;佳佳,你想讓囡囡做寶寶,你認為是你們先到娃娃家的。是這樣嗎?”此外,教師在聽完幼兒的陳述后立即復述,也是在向幼兒傳遞“老師一直在聆聽”的信息。
3.協(xié)商方法,達成一致
教師可以詢問幼兒:“我們可以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呢?”這樣幼兒就會認真思考他人以及自己的需求。這個過程對幼兒來說是具有挑戰(zhàn)性的,因為他們很難克服自我中心心理去思考他人的需求,也很難一次思考多件事情。當幼兒告訴教師想法時,教師可通過重述確認他們的想法。當幼兒討論解決方法時,教師要鼓勵幼兒換位思考,引導幼兒從諸多可能的方法中選擇一種大家都認同的方法。這個過程可讓幼兒學習建設(shè)性地表達情感,學習從別人的視角看問題,學習反復協(xié)商,最終決定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個歷程十分重要。
4.肯定幼兒,繼續(xù)觀察
一旦幼兒對解決問題的方法達成一致意見,教師就可以用簡單的陳述句來表達對幼兒的想法的支持和對幼兒作出的努力的肯定。如:“你們想出了娃娃家可以有兩個寶寶的方法,你們解決了這個問題!”教師的鼓勵能幫助幼兒意識到他們是問題的解決者,可增強幼兒解決問題的信心,使幼兒日后更有勇氣使用這些技能。在幼兒實施解決方法時,教師可在一旁觀察其效果,根據(jù)幼兒的需要隨時做好進一步支持幼兒的準備。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