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怎么了?
寶寶,你不要哭,待會兒老師帶你……;
咦?大班的孩子怎么還要哭呢?
等等這一系列的話,每天在我們嘴里,都會重復發(fā)生,那么,根據不同的情況,我們又該如何來處理這所謂的家常便飯呢?
一、離開媽媽而哭
記得教小班時,一個個活潑可愛的孩子剛離開媽媽的懷抱,來到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他們的感覺是恐怖,心慌,針對這樣復雜的心理,我要來扮演怎樣的角色呢?
首先,要讓寶寶感覺我可以替代媽媽,這看似很簡單的一句話,但做起來很難,你比如:有的孩子午睡時,他需要撫摸大人耳朵或者身體的某個地方,作為一個大姑娘,也要耐心地陪孩子度過,慢慢的孩子從老師身上尋找到了母愛,他們怎么還會哭呢?
二、與同伴打鬧而哭
小孩子之間,都不懂事,有時,會因一些雞毛蒜皮的事而爭打起來,老師插手去管反而增加了他們的逆反心理,于是,我每天安排能力強的小朋友監(jiān)督,當小老師,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去解決,慢慢的,每個人都當了小老師,自然這些打人的現象變少了。
三、因心情不好而哭
因為心理的需要沒得到滿足,孩子常常會哭,遇到類似的情況,如果我們順藤摸瓜,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會越哭越歷。記得那次白沛文因為沒有睡醒而哭,我怎么勸說他都不聽,這時,也到上課時間了,我沒過多的答理他,還是不顧雜音而認真的上課,當孩子們讀拼音時,我就間接地表揚了他幾句,不知是他要靜下來聽我說他什么,還是聽到表揚心里高興,這時,我聽他的哭聲變小了,然后我又講到長時間哭對嗓子不好,以后如果說話不健全,別人不聽怎么辦呢?這時該幼兒的哭聲嘎然而止,相信他不會再哭了吧!
幼兒教育網指出,“哭”,聽起來多么平凡的一個字,但是當它在不同的場合,都有著不同的意義,甚至有人會因為高興而哭,嬰兒少許的“哭”,對身體還會有好處,而幼兒的哭,只要我們老師稍做調整,也會把哭變成一種笑或者是一種動力驅趕著我們向前播種,向前邁進。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