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中國國際教育年會上,中外幼兒教育機構代表和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交流中外幼兒教育的經驗。
“美國研究表明,對中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每投入1美元,就能減少其消耗社會福利和再教育的費用,而且能夠幫助其增加收入,從而增加國家的稅收。”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駐華代表處項目官員陳學鋒在論壇上表示,該投入對社會最大的貢獻是減少犯罪率,而且總體而言呈現(xiàn)1∶17的投入與回報率。
教育回報率最高的師生比是1∶6.5
陳學鋒認為,我們往往在對兒童可塑性最大的時候投入最少,卻在高等教育上投入太多,而巴西和印度等的國際經驗表明,把營養(yǎng)和教育一起干預,弱勢家庭兒童就能夠跟正常兒童一樣成長。如果完全不干預這些兒童,他們會跟正常兒童的差距越來越大。
世界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OECD,簡稱世界經合組織)研究表明,兒童從2歲或3歲開始接受學前教育比其他時間更佳。同時,就最優(yōu)師生配置而言,教育回報率最高的師生比是1∶6.5,回報率居中的師生比是1∶8.5。陳學鋒補充表示,完全由教師帶領并挑選的集體活動效果不佳,而效果最好的是教師能夠提供一些靈活的活動方式,并給兒童一定自主權。
同時,傳統(tǒng)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兒童智力、閱讀能力和特長,但世界經合組織研究表明,全面綜合培養(yǎng)方式才能提高兒童的主動創(chuàng)新能力和學習動力。陳學鋒稱,傳統(tǒng)模式注重智力方面,例如讀、寫和數學等,但它存在諸多弊病。與之相比,全面綜合培養(yǎng)方式更能培養(yǎng)兒童的自信心和主動性。
把兒童需要但不喜歡的東西轉換成喜歡
“我們如果和兒童相處,就會知道他們有豐富的想象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并且非常愿意探索。”愛博思國際教育創(chuàng)始人、英國教育專家薩拉認為,不管這些兒童來自什么背景,來自什么民族,他們都有這樣的特征,而我們作為成人,必須滋養(yǎng)他們的心靈。
英國幼兒教育聯(lián)盟首席執(zhí)行官尼爾強調,兒童不是產品,不是商品,也不是政府表格中的數字。中國兒童中心主任叢中笑贊同并表示,在學前教育中,我們要思考教給兒童什么,而他們的心靈又最需要什么。叢中笑認為,教育要給兒童的是愉悅、興奮和快樂,而怎么樣讓他們高興和快樂,實際上需要教師進行設計。為此,教師要根據兒童的發(fā)展需要,把他們原來沒有注意到或者并不感興趣的東西進行轉換。具體而言,教師要把兒童不喜歡的東西轉換成其喜歡的東西,把其好奇的東西轉換成其持續(xù)喜歡的東西,把其喜歡的東西轉換成其以后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索的東西。
同時,叢中笑指出,現(xiàn)實生活中兒童原來好奇的東西,由于教師沒有按照孩子自主性的發(fā)展,從而變成了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這就需要教師對他們的心靈進行撫慰,因為教師要做兒童心靈的保護神和激發(fā)者。
關注兒童自我激勵和自我引導的能力
據薩拉介紹,英國學前教育采用了以兒童為學習中心的模式,關注他們的社會認知、情感認知等各個方面,而且其學習都必須基于實踐。薩拉認為,教師必須對孩子進行關注,特別是關注他們自我激勵和自我引導的能力,因為學前教育的目標,就是讓孩子將來能夠更好的參與到學校的教育之中。
據了解,在學前教育階段,英國政府設置了一個名為“EYFS”的教育框架。該框架設定了一系列0到5歲兒童的教育規(guī)則和原則,要求所有學前教師都要不斷地對兒童進行查看,從而確保他們的安全,同時要查看戶外活動時的環(huán)境狀況,并要查看活動是否適合兒童的年齡。
薩拉表示,教師會根據兒童每天的表現(xiàn)設計成一個圖表,并評估兒童是否實現(xiàn)了每一個學習目標。教師觀察兒童的表現(xiàn),并和家長進行溝通。而且,教師觀察兒童是否能夠按照教師的指導做事。薩拉表示,該模式被實踐證明是成功的。
摘自《中國教育報》2013年11月8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