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09-02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虎媽戰(zhàn)歌》一書的作者蔡美兒,如今正向廣大的中國家長推薦一本與“虎媽”育兒觀點截然相反的書——《獎勵出好孩子》。與“虎媽”的兩個女兒從小學習鋼琴和小提琴,接受嚴厲的中國式教育不同,《獎勵出好孩子》一書中,作者的兩個兒子從小就被排除在“好學生”之外,卻依然進入了普林斯頓大學和沃頓商學院兩所美國最高學府。
《獎勵出好孩子》一書作者、耶魯大學兒童研究中心講師維吉尼亞·希勒博士日前接受了中國青年報記者的采訪。希勒博士的另一個身份是——2013年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希勒的夫人。與以往不同,這一次,諾獎得主羅伯特·希勒來到中國,是作為妻子的“陪同”,他們夫妻倆的育兒經(jīng)似乎比諾獎本身更受到大多數(shù)中國人的關(guān)注。
丈夫和兩個兒子都不是“好學生”
在妻子眼中,諾獎得主羅伯特·希勒還有另一個形象——一個并不算很優(yōu)秀、但獲得了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的學生。希勒夫人說,丈夫的“非好學生”形象能對很多人養(yǎng)育孩子有所啟發(fā)。
羅伯特·希勒其實算是經(jīng)濟學界的一朵“奇葩”。在經(jīng)濟學界叱咤風云多年的“理性繁榮”理論,曾被他推翻,他首次提出了“非理性繁榮”的理念,并憑此獲得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
“非理性繁榮他研究了很長時間,一直沒有什么進展,但他卻堅持下來。”希勒夫人說,在成為知名經(jīng)濟學家以前,羅伯特·希勒其實也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經(jīng)濟學研究者而已。唯一與眾不同的是,他比別人有更充足的自信堅持自己的研究。
這種自信,希勒夫人說,來自從小養(yǎng)育他的父母,“我丈夫還是一個小學生時,他在學校里一刻不停投入地學習,但不幸的是,他所學的那些東西并非老師希望他去學的。但,他的父母容忍了這些。”
希勒夫人告訴記者,與她的丈夫一樣,她的兩個兒子小時候也同樣不是“好學生”。兒子的情況,甚至比父親更糟一些。
他們的大兒子生性活潑,對各種體育運動都感興趣,唯獨不愛學習,“天知道他究竟花了多少時間在完成作業(yè)上,據(jù)我所知,很少很少。”希勒夫人回憶,像大多數(shù)孩子家長一樣,自己最常干的事兒就是手捧孩子的外套到籃球場去“叫他回家吃飯、做功課”。
而他們的小兒子,喜歡小動物、大自然,卻有著嚴重的讀寫障礙。他無法理解閱讀內(nèi)容,會混淆相似單詞,斷句困難。“他7歲那年,我們把他送進訓練讀寫的特殊學校,孩子對自己的表現(xiàn)失望極了。”對于小兒子,希勒整天都忙著幫助他建立自信,“只要能讓他覺得舒服一些,我就盡量這么做”。
與大多數(shù)擁有兩個男孩的家庭一樣,在孩子們小的時候,希勒也忙于“兩個孩子打架”這樣的瑣碎中,希勒夫人忙得幾乎都沒有時間關(guān)心孩子是否花時間做了作業(yè)。
相比“虎媽”蔡美兒的嚴厲教育,希勒夫人教育孩子的方法顯然“溫柔”許多,她不斷“鼓勵”孩子。成績好壞沒能成為孩子獲得鼓勵或批評的依據(jù),唯一的依據(jù)是“你努力了嗎?”只要孩子努力了,無論結(jié)果好壞,希勒夫人都會稱贊孩子。
美國家長也會擇校,但我沒有
就在幾天前,上海交通大學輿情研究實驗室社會調(diào)查中心最新發(fā)布的《中國民生調(diào)查報告(2014)》中指出,70.8%的受訪中國人認為中小學生學習壓力“比較大”或“非常大”。在絕大多數(shù)中國家長和孩子被學業(yè)“壓”得喘不過氣來的時候,希勒夫人給中國家長們送上了些許“安慰”,“美國孩子也有學業(yè)壓力,美國家長也會擇校。”
希勒夫人告訴記者,美國家長也都很關(guān)注“好學校”,而那些教學水平越高的“好學校”,學業(yè)壓力往往越重。但她的兩個兒子,在基礎教育階段卻從未“擇校”,“我只是讓他們在社區(qū)附近的學校上學,從沒想過硬把他們送進什么超級好的學校。”
記者了解到,即便是在普通的社區(qū)學校里,希勒家的兩個兒子也實在算不上是好學生。“大兒子學業(yè)不怎么樣,但他是個不錯的橄欖球運動員;小兒子有讀寫障礙,但他喜歡動物、恐龍,或許將來能做生物學家。”對待兩個兒子,希勒夫人總是比較樂觀。
與其他一些美國的教育學家不同,希勒夫人對中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理念頗為了解。她有蔡美兒這樣的中國朋友,也有像耶魯大學學生常樂天那樣的中國學生,現(xiàn)在,她的親家母也是一名地道的中國人。
常樂天是她認為年輕有為的一個中國學生。而常樂天的童年成長過程,也正是她所推崇的“放養(yǎng)”模式。
為上好學校念“奧數(shù)”,孩子太不幸
在與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溝通中,希勒夫人主動提到中國家長最關(guān)心的補習班、興趣班和“奧數(shù)”問題。
“我聽一些中國朋友講過‘奧數(shù)’,他們的孩子從很小就開始學習‘奧數(shù)’。如果孩子確實是感興趣的話,我很贊同;如果不是,為什么一定逼著他們學數(shù)學?那會讓孩子將來更加厭惡數(shù)學。”希勒夫人說,美國人也會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各種興趣愛好,但大多集中于體育運動或文藝類,比如曲棍球、籃球,特別喜歡文藝的可能會去學鋼琴、小提琴,但這種“培養(yǎng)”花不了多少錢。
她介紹,美國小學的上學時間是從早上七點半到下午兩點半。放學之后,學校會組織各類活動讓孩子們盡情地“玩兒”。除最受孩子們歡迎的各類體育運動外,還有各種俱樂部活動,比如讓他們寫新聞、辦報紙、講故事、演話劇等,還會讓他們參加各類兒童社交活動。
她注意到,很多中國家長給孩子報“興趣班”,她說,這種做法很好,能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所專長。但前提是,得在孩子“先有興趣”的情況下再培養(yǎng),而不是“先培養(yǎng)了再說”。
當她得知“奧數(shù)”是很多中國學校招生入學的參考依據(jù)之一時,她表示難以理解,“如果真是這樣,那太不幸了。”希勒夫人也看過奧數(shù)的題目,她告訴記者,這些題目其實是有助于教孩子如何去解題、如何去學習的,但如果因為“上好學校”這樣功利的目的去讀奧數(shù),而孩子本身根本沒興趣的話,其實沒有必要。
希勒夫人知道,與很多中國家長相比,她對孩子的管教顯然“松了許多”。“家長們首先要擺正心態(tài),不是人人都可以成為第一名。只要你孩子的童年感覺舒服就行,只要有基本的生存技巧就行。”
希勒家的大兒子如今已經(jīng)從普林斯頓大學博士畢業(yè),未來很有可能成為一名大學教師,“我也沒有培養(yǎng)出全能的孩子來。大兒子至今仍不太愿意參加工作,但他知道他現(xiàn)在不得不工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