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12-18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客服中心 點擊:次
我們這個民族是一個內(nèi)斂的民族,教育一貫崇尚的是道德教化,不贊成用暴力管教??墒窃诿耖g,用暴力教育孩子卻是比比皆是,比如“打是親罵是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等等這樣的俗語流傳甚廣,幾乎盡人皆知。
我做過多年的教師,也做過教育研究者。我們曾對家長做過調(diào)查,說起打孩子,絕大部分家長都反對,認為不應(yīng)該打孩子。但道理歸道理,可真做起來,動手打孩子的家長反而占大多數(shù)。仔細分析,打孩子的家長大約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是性格暴躁型。有的家長本身性格急躁,不太善于跟孩子講道理,得知孩子出了問題,二話不說抬手就打。打,成了教育孩子的唯一手段。
第二種是恨鐵不成鋼型。這樣的家長對孩子寄予了過多地關(guān)注和期待,平時的投入也不遺余力,可一旦孩子沒能實現(xiàn)家長的愿望,失望心痛之余,便會打孩子。把打作為一種懲戒,期待孩子能因此記住家長的話。
第三種是情急失控型。這樣的家長最多,他們都懂得教育方式,平時也能夠心平氣和教育孩子。可有時遇到孩子犯錯、頂嘴、不聽管教時,情急之下忍不住怒火,便會揮手打孩子。經(jīng)常他們打過孩子之后就會后悔,但再遇到類似情況又是這般控制不住情緒。
第四種是自以為是型。這樣的家長都自覺懂教育,認為“好孩子就是打出來的”,只有打才能讓孩子更優(yōu)秀。前一陣流行的“虎媽”、“狼爸”基本就是這種類型的。
打是懲戒教育的一種方式。成長中的孩子難免犯錯,對他們批評教育乃至懲戒都是必要的,但是“打”已經(jīng)到了最后的底線。對于屢屢犯錯、甚至錯誤不斷遞進的孩子來說,如果“一打”之下能夠讓他們痛改前非,也不失為一種辦法。但是,對于絕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他們的問題和錯誤大多是成長過程中難以避免的,如果只想憑打來解決,是教育者無能的一種體現(xiàn)。而且打這種方式用得太多,不僅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心理傷害,增強孩子的逆反心理,對教育者來說,那是得不償失的。
教育家林格說過,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是想好的。是的,哪有孩子愿意自甘沉淪呢?對于有問題、犯錯誤的孩子,我們做家長、做教師的應(yīng)該更多走進他們的心靈,尋求了解和溝通。當你舉起手時,請等待三分鐘,多思考一下。除了打,我們完全有更多的解決辦法。
◎郭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