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9-22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幼兒教育·家教版 2015年06期
當謙讓遇見霸道 王子媽媽
周六晚上,我陪兒子去參加圍棋體驗課,并將他的自行車停在棋社門口。一起來體驗的還有小男孩卡卡。活動快結(jié)束時,卡卡提前走出教室,一把抓住王子的自行車龍頭,騎上自行車在門口不停地轉(zhuǎn)圈。王子有點坐不住了,擔心地說:“他會把我的自行車給騎走的。”我安慰道:“沒事的,他會還給你的。”王子安心了,繼續(xù)聽老師講課直到結(jié)束。我們一起走出門口時,我不忘夸獎他,說:“王子很棒,長大1歲變得大方了。”來到門口,王子對著自行車上的卡卡說:“自行車是我的。”卡卡和他的媽媽都沒有太大反應,我在旁邊說:“先借哥哥騎一會兒,我們等一等。”王子點了點頭,然后眼巴巴地看著卡卡騎著自己的自行車在門口轉(zhuǎn)悠,神情極度焦慮??ㄋ坪鯖]有停下來的意思,卡卡媽媽只是在旁邊不痛不癢地說:“卡卡,我們回家吧。”看著王子焦急的神情,我大聲地說:“王子,我們數(shù)到10就讓哥哥歸還吧。”王子很認真地數(shù),數(shù)到10,這對母子依舊沒有還車的意思。于是,我對卡卡媽媽說:“你這樣對孩子并不好。”然后,我?guī)е踝幼叩娇媲?,比較嚴肅地對他說:“自行車是王子的,不是你的,你可以還給他了。”
面對他們,我有點無奈。王子經(jīng)過較長時間引導,從小氣到大方,作為母親,我很在意他在此過程中是否得到了積極的體驗,享受了分享的快樂,而不是失去了自我。謙讓是美德,但是當謙讓遇見了霸道,我認為應該守護住自我權(quán)利的底線,讓孩子免受負面影響。
要謙讓,但不是一味謙讓 甘恬爾爸爸
謙讓是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社會行為,有時謙讓會讓人感到心情舒暢,比如,我們在公交車上給人讓座了,內(nèi)心會感到很愉悅。孩子讀托班,正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階段,但如果只追求形式上的謙讓,我怕會對她的心理造成傷害,久而久之變得懦弱,凡事都不敢去爭取。因此,讓孩子學會謙讓,首先得讓她體會謙讓帶來的愉悅。一開始,家里有什么好吃的,父母長輩也都讓她,我請她換位思考:如果好吃的東西沒有你的份,你心里是不是很難過啊?所以你有好吃的東西也要分給大家一起吃?,F(xiàn)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她都能主動分享,然后說,大家一起吃真開心。在和同伴交往時,也引導她把好玩的、好吃的與好朋友一起分享,感受共享的快樂。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一味謙讓,有時也會造成孩子心理的不平衡。一個開開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這是我的玩具,給小朋友玩一會兒,可以交換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過會兒還能回到我手里。只有當孩子內(nèi)心充滿了安全感,對未來充滿信心時,才完全不用擔心會失去,才會有勇氣謙讓。
如果對方是個霸道的小孩,不懂得謙讓,那我覺得也沒有必要讓孩子一定要謙讓,這樣會讓他覺得自己被欺負了,讓他沒有安全感。
總之,我贊同讓孩子學會謙讓,但不是一味地謙讓。
讓謙讓與孩子相隨 邵劍蓉老師
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一些家長朋友擔心現(xiàn)在社會競爭激烈,孩子一味謙讓會不會吃虧?要不要謙讓?怎樣謙讓?
謙讓就是讓著別人,先想想別人,再想想自己。有家長認為總是讓著別人就是吃虧,在孩子小小的內(nèi)心里留下了“以牙還牙”“不吃虧”的想法。謙讓其實并不吃虧。謙讓時,看似孩子“吃虧”了,但換來的是他人的尊重以及受用一輩子的良好品質(zhì),實則是福。
家長可以通過閱讀經(jīng)典故事,讓孩子在內(nèi)心認同這種觀念,并樂意在生活中效仿;多些日常生活中分享的隨機教育,讓孩子觀察同伴、成人的行為,體驗到謙讓的美好;當發(fā)生關系謙讓與否的爭執(zhí)后,多與孩子交流,耐心聽聽孩子的心聲,讓他自己判斷要不要謙讓,怎樣謙讓,幫助建立是非觀。因為無論謙讓與否,成人都應該以孩子的感受為主,不能把成人的感受強加給孩子。
謙讓是一種美德,謙讓帶來的快樂會大于獨享所體驗到的快樂。讓謙讓與孩子們相隨,讓他們的生活充滿快樂。
培養(yǎng)謙讓行為,不能操之過急 顧嘉雨媽媽
周末,帶女兒跟她的同學玩,買了兩個一樣的陀螺。女兒不小心把齒條弄掉了,女兒的同學就把他的齒條讓給女兒玩,說好一人一次。結(jié)果女兒拿到手后就不肯還了,最后,為了她倆不吵架,我又給她買了一個。
晚上玩玩具的時候,我故意搶了玩具不肯還,她很著急,而我就是不給。然后提起白天的事,我說你的同學也很想玩那個陀螺,他把齒條借給你,你卻不肯還,他也很傷心。你們是好朋友呢,好東西要一起分享,一起玩,要互相謙讓。剛開始女兒仔細聽,卻不作聲。想了一會兒,說:“我跟某某是好朋友,有好東西要一起玩,要分享,要互相謙讓。”
對孩子的教育不能操之過急,只能循序漸進,要讓他從心里接受,而不是在他還沒有明理的情況下,強制他去分享、去謙讓。平時可以講些小故事給他聽,也可以角色互換,讓他去體會得不到的心情,也可以唱瑯瑯上口的關于謙讓的兒歌,啟發(fā)其思考和判斷,幫助他建立是非標準。
謙讓并不是要剝奪孩子的權(quán)利,而是要讓他們懂得有時是為了緩和矛盾,跟別人更好地相處。謙讓并不是委曲求全。經(jīng)常被要求壓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為他人作出犧牲的孩子,往往對自己的價值估計和判斷會比其他孩子低。所以,作為家長,需要在讓與不讓之間掌握平衡。
讓孩子學會謙讓 王若彤媽媽
在日常發(fā)生的事情中,讓孩子學會理解別人,學會商量,學會等待,學會謙讓,這是一種比較有效的美德培養(yǎng)。
在家中,我注意讓女兒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一般的事情,我們都會和女兒一起討論,大家各自說出想法,最后一起作決定。對以女兒為中心的事情,更是先聽女兒的想法,大人如覺得不全面可以提出建議,充實她的想法。讓她體會被尊重。
一個周末,大家一起商量出去逛逛,女兒提出去文化宮,騎她的小自行車;爸爸說去公園,可以爬山和蕩秋千;媽媽提出去另一個公園放風箏。然后,開始討論去哪里,問她要去買東西嗎?她否認。問她想去爬山還是放風箏,讓她自己選擇。如果她還想著騎自行車,征得她的同意后,改天晚上去。反正答應了就一定要做到。
過去,家里買了水果,洗好了放在桌子上,女兒會自己去吃。后來,我只洗自己吃的。女兒覺得奇怪,我告訴她,你吃東西就是這樣的,只管吃不給人家洗,我是向你學習。她認識到自己不對,我趁機又進行了教育。
女兒和小朋友在一起時,我讓他們自己溝通,學會交換玩具,學會征求別的小朋友的意見,學會等待,學會尊重別的小朋友的想法。我想,讓孩子學會謙讓,是讓其受益一輩子的事。
向小螞蟻學習 蔣雯老師
一次活動后休息時,孩子們有的喝水,有的上廁所。這時,廁所里傳來了爭執(zhí)的聲音:“這是我第一個搶到的!老師,他推我!”“不行,我就要第一個!”小朋友一起擁到廁所里,由于人多廁位少,有些小朋友就要等待如廁??商焯炀褪遣辉傅?,一進去就要搶第一。
小班幼兒獨占心理比較明顯,因此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常常發(fā)生沖突。環(huán)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我們想通過廁所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利用,幫助幼兒獲得積極的自我意識。故事《小螞蟻搬豆》中井然有序、團結(jié)合作的小螞蟻形象深深感染著孩子,給幼兒樹立了好榜樣。于是,我們把可愛的小螞蟻畫下來,一個一個排好隊貼在廁所的墻上,高度和幼兒的視線一致。這樣,他們上廁所時,看到排著隊的小螞蟻,有些嘴里念著:“小螞蟻排好隊,一個跟著一個,很快就把豆豆運到了家里。”漸漸地,我們再也不用每次休息時向幼兒嘮叨:“上廁所時要排好隊,不要爭搶。”耳邊經(jīng)常聽到的是:“老師,我向小螞蟻學習,我讓東東第一個小便。”小班幼兒模仿力極強,他們能通過模仿去學習攻擊性行為,同樣也可以通過模仿去學會謙讓、互助、分享和合作等行為。
一起玩,更有趣 徐娜老師
區(qū)域活動開始了,5個孩子選擇在娃娃家玩游戲。沒過多久,只聽到樂樂向我求助:“老師,鬧鬧搶我的餐具小刀。”我輕聲回應他:“玩具要大家一起玩哦。”樂樂沒去追要餐具小刀。沒過多久,餐具小刀又到豆豆手上,鬧鬧想要去把它搶回來時被樂樂發(fā)現(xiàn)了,樂樂又朝我喊:“老師,鬧鬧不和豆豆一起玩餐具小刀。”我微笑著用動作示意他:學會動動腦筋,一起玩游戲吧。餐具小刀還在豆豆手上,鬧鬧要不過去。這時,樂樂遞另一把小刀給鬧鬧,鬧鬧嫌刀太小,樂樂又幫他換了一把,鬧鬧還在挑剔:“那么小,讓我怎么切啊。”一旁的豆豆遞過來餐具小刀:“讓你用一下吧。”3個孩子都開心了。航航送來了自制的“水果汁”,3個孩子各要了一杯,還付了“錢”,心滿意足地享受喝鮮果汁的快樂。
小班幼兒對事物認識基本上處于一種直觀感知階段,做事情容易以自我為中心,爭搶玩具、獨占玩具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所以應重視謙讓行為培養(yǎng)。有必要從小對幼兒進行謙讓和合作的教育。通過教育讓幼兒明白玩具要和他人一起玩或交換著玩,讓幼兒知道只有大家一起分享才最快樂。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