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06-28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孩子,是家長共同的心愿。然而,如何管教孩子,卻讓人頭疼:遭遇挫折怎么辦?怎樣培養(yǎng)好習慣?孩子缺乏耐心?其實,教育有一些通用法則,正確運用,就能事半功倍。
1
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么小,于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于是,就把他們養(yǎng)在院子塘里。沒想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的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所以,他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2
羅森塔爾效應(也叫皮格馬翁效應):對孩子進行積極期望
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
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帶來積極的結果的效應。在皮格馬翁神話里,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受。他的執(zhí)著的愛,感動了愛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神話終歸博人一笑。而羅森塔爾的試驗,卻得出了這個效應。他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后來,果真就是那樣的積極或消極的結果。積極的期望,其實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對這種力量都非常期待。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他就變得消極,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3
強化定律
人的習慣是被培養(yǎng)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而事實證明,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走向成功,或者擁有好的心態(tài)。
有一個鯨魚實驗。科學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墻,鯨魚和實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著玻璃,后來它終于發(fā)現(xiàn),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時間后,它不再撞擊了。后來科學家把玻璃墻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如是有玻璃墻的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復的經歷后,就被固定起來,就形成了習慣。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個習慣。當然,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也跟這個習慣形成的時間有很大關聯(lián),改變會更難,要花費更多時間。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jié),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他會享受一生的。
4
狼性法則:培養(yǎng)孩子的好奇心
我們常說,學習靠的是興趣。然而,興趣來自哪里呢。好奇心的培養(yǎng),就是讓人對一件事物有了解的欲望,進而他就會深入探究、學習??上攵绻麑σ患聸]有了好奇心,人就不會主動的進行了解,這個原理,可以用于很多事物上。人與人之間,沒有好奇,也許就沒有深交;工作上,沒有好奇,也許不會有太多投入。因而,保持好奇心,保持你的興趣,做事情就會投入的多,也會學到更多。研究表明,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的人,興趣往往十分廣泛,創(chuàng)造力也特別強。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強的動物,既使是熟悉的環(huán)境、事物,它們都不認為是理所當然。大自然的一個松果,一塊鹿角,都是它們的玩具。小狼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不斷學習,不斷成長。
孩子同樣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之心,他們會玩一些各種各樣的東西,做各種各樣的嘗試,也會問出我們也回答不出來的問題。正如小狼一樣,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學會很多東西。然而,我們常常沒有那樣的開闊眼界,當他們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時,容易被我們呵責。最終,他們的好奇心慢慢減弱。好奇心,可以說是跟注意力、反應力有關的東西,人一旦對外界沒有好奇心,也就沒有更多的注意力,對外界的反應也就變的緩慢起來。先不要說長大后的創(chuàng)造力,單是在競爭的世界里,他們的生存會受到挑戰(zhàn)。
怎么樣培養(yǎng)好奇心呢。假設一個公園,沒有假山或房子屏障,沒有曲折的道路,我們從外面就能一覽無遺,那你就不會對它有多少興趣。相反,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原意進去了解了解。這就是好奇心。在教育界,有一個抽簽教學法。學生對原有的學習內容容易厭倦。因而學習就變得消極。在日本的鈴木老師的學生里,這種情況也正在發(fā)生。寅次是位聰明的學生,他學什么曲目都比別人快很多學會。因而他不愿再多加練習。鈴木老師知道,這對他以后能否成功很關鍵,沒有得到鞏固的課程,最終都無法學到更好。正因為此,他對他的學生采用的抽簽教學法。將所有曲目編號,每堂課,讓學生都隨機抽一個曲目。這樣,寅次因為是自己參與了這個游戲(也相當于參于了老師的教學,而事實上,這一切可還是在老師的掌握之中,因為結果達到了),因而也更努力的練習。
人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容易變化的,這也就不難解釋一個人在同一個崗位做的越久,越難出成績;婚姻的七年之癢問題;愛情的浪漫問題等等。同樣的事物,加以變化,有時帶上些游戲成分,結果就會變成積極的方面了。
5
夢想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在比爾老師的課堂里,他布置了這樣關于未來理想的作文。羅伯特同學描繪了一個200畝牧場,以及在這個牧場里縱馬奔馳的情況,并為自己的設想畫了一幅牧場圖。比爾老題給了一個F的評價(即差的評價)。羅伯特滿懷希望,卻沒有得到好的評價,他問了老師。老師的回答時,太不切合實際。因為羅伯特的父親只是一位馴馬師。他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yè),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羅伯特思考再三,并沒有那么做。多年來,這個F作業(yè),就成了激勵他的動力。多年以后,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比爾老師淚流滿面,要知道,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在一個關于“你長在了想做什么”的調查中,92.7%的學生是讀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僅有7.3%的學生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那么他們的想像力到哪里去了呢。在一個實驗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圓。機關干部沒有作出回答,而是望向在場的上級,局長回答:沒有經過研究,不能隨便回答這個問題。問到大學中文系學生,他們哈哈大笑,拒絕回答這個傻子就知道的問題;問到中學生,一尖子生回答是“零”,一個調皮生說是“英文字母O”,卻遭到老師的白眼。最后問到一年級小學生時,孩子們爭先恐后回答:是月亮、是乒乓球、是燒餅、是李谷一老師唱歌時的嘴、是老師發(fā)怒時的眼睛。這個實驗的題目被命名為“人的想像力是怎么樣喪失的”,非常貼切,當西方老題努力挖掘學生的想像力的時候,我們的教育在告訴孩子“標準答案”。
當年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如今已經實現(xiàn)。沒有很多失敗的嘗試,哪來今日的神話呢。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么樣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讓他們去想好了。而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6
南風效應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的力理更強大。他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冷冷的、張牙舞爪的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的吹,溫暖的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這個故事跟 太陽與風的故事 一樣)那么,南風為什么勝利了呢,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這種啟發(fā)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被稱作“南風效應”。
人不可能不犯錯誤,任何錯誤,只要悔改,總可以回頭。當小家伙不小心把牛奶弄倒在地上時,媽媽溫和的說:這真是個漂亮的牛奶海洋。并進而告訴孩子,牛奶海洋雖然漂亮,但地板卻要受罪了,她跟孩子一起把地板擦干凈了,并告訴孩子正確的拿牛奶方法。心理學家說,一個錯誤一旦發(fā)生,就算再發(fā)火,它也發(fā)生了,我們要做的是,如何避免重復犯這個錯誤,并要收拾這個錯誤帶來的殘局。當女兒穿著很前衛(wèi)的衣服時,作為母親朱迪非常擔心并且不認同,因而她說教了很多次,但并沒有解決問題。于是她深入學校,發(fā)現(xiàn),學校里大部分學都是這樣。于是她跟女兒約定:你可以還這樣穿衣服,但要是跟我一起出去的時候,可得穿的正統(tǒng)點。這對你只是退了一小步,我可是退了一大步。事情圓滿解決。
了解事情的情況,并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這正是商人世界里的雙贏法則。我們只是為了解決問題,哪怕是錯誤,而不是為了生一時之氣,而讓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多加寬容,注重引導,不正是我們都需要的。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歡與信任你,你說的一切都很難湊效呵。
7
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自己承擔過錯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這就是自然懲罰。用我們的話說: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的過失,不可能由別人來承擔。這個方法的另一個方面是:有時候,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如果他覺的少穿一件好,就讓他冷著吧。他自己感受經歷的東西,往往比我們傳教給他的深刻。這也叫自作自受好學習啊。
約翰一次又一次忘了帶飯,媽媽也說了不知道多少次了,在他忘了的時候,她怕約翰餓著,就給他送過去了。有一天,媽媽知道了自然懲罰法,她跟約翰說,今天可別忘了帶飯去學校,媽媽今天很忙,你要是忘了,只能自己餓肚子了。約翰答應著,飯卻還是依然忘了帶。他打電話給媽媽,撒驕著磨著媽媽,媽媽還是決定不管他。于是,約翰餓著肚子過一下午?;丶依铮s翰生著氣,媽媽還是不理他。后來,他終于能做到不忘記了。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更應該做出榜樣。爸爸因來了客人,與客人倚著門聊起天來,這天的風很大,門幾次被風吹天,埃迪的作業(yè)本被吹的嘩嘩響。門再一次被吹開的時候,埃迪猛的把門關上。而這時,外面?zhèn)鱽戆职值耐纯嗦暋M臉怒氣的爸爸對著驚恐的埃迪,舉起的手就要打下去了。而爸爸終于沒打下去。事后,爸爸對埃迪說:是我把手放在門的夾縫里,錯誤在我,為什么要打你呢。
教育,不光是口頭說教,言傳身教,影響不可謂不大。當埃迪長大后,他回憶,是爸爸告訴我,人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不是遷怒于人。
8
尊重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魯迅先生說過:對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自尊心是不甘落后,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的一種情感體驗。“棍棒出孝子”,這在很多家長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帶來的是什么呢。孩子小時候的哭聲,大一點時的覺默,長大后的倔強。莎拉從小跟爺爺奶奶過,家務都被爺爺奶奶包辦,她自小就養(yǎng)成了內向、膽怯的性格。有一天,家里來客人了,她不小心打破了一只杯子。她父親當著客人的面罵道“你真是只笨豬”,生性敏感的莎拉羞愧的無地自容。父母的愛,是無可置疑的,但自小,莎拉就在父親打罵中長在,一直只有哭的份,因而非常自卑;長大一點,倔強與自尊心慢慢成長,當父親再罵的時候,她不再哭了。在父親心中,威嚴受到挑戰(zhàn),而莎拉得到的是更大力氣的打。剛剛成長的自尊心慢慢破裂。而她的母親也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搶過她的信。在專制的家庭環(huán)境中,外面溫順的莎拉,內心隱藏著孤僻和敏感。而這樣的性格,在社會上更表現(xiàn)出外人難以理喻的倔強。
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在一個老師的課堂里,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里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并讓他們畫出來。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記下來,并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xiàn)在你們小,以后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研究表明,與9個月到3歲的幼兒多交談,他長大以后會更聰明。子女與父母之間關系平等,相互尊重,且保持溝通交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明顯比別的孩子高出許多。當孩子遲到時,媽媽了解到,原來孩子是為了去河邊看日出,媽媽告訴孩子“日出很美麗,孩子你真的很棒”,同時也告訴孩子“日出太美了,時間也太短了,所以要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并送一塊表,從此孩子再也沒遲到過。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的隱私,尊重他的選擇,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導,他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因而,當我們看到有大人為孩子爭著要少錢減票的時候,我們知道,你省下的僅僅是錢而已。
9
延遲滿足: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耐心
人有無耐心,表現(xiàn)出兩個方向。一個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另一個是,能夠等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到來。這中間,區(qū)別的就在于,一個不等,一個可以等。這個等,就是耐心。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實驗“成長跟蹤實驗”。他在一個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并給每人一粒糖,告訴他們,如果現(xiàn)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鐘后再吃,就能吃到兩粒。有些兒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過各種方法,如唱歌,說話,甚至睡覺的方式,敖過了于他們而言漫長的20分鐘。經多年跟蹤,他們發(fā)現(xiàn)。能等到20分鐘的孩子,在青少年時,他們仍能夠等待,在各方面綜合素質明顯強于等不及的孩子,并在以后也更容易的獲得了成功。那些性急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也更多的表現(xiàn)了,固執(zhí)、優(yōu)柔寡斷和壓抑的性格特征,他們往往屈從于壓力,而選擇逃避。
克制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克制脾氣、克制欲望。沒有人生來就是好脾氣,當你不克制的時候,壞的心情就陪伴著你,進而影響他人,而如果好挖苦人呢,對他人傷害就更大,你也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反作用力;這個世界,誘惑無處不在,欲望時刻在身邊發(fā)生,懶的起床、怕外面的風寒、不愿走路,花花世界,東西太多,而時間總只有那么多,得到什么就失去另外一些什么,而你需要得到什么呢。
克制是可以培養(yǎng)的,個人建議自己一個人難做到,應該兩人配合可多人配合去實現(xiàn)。有一個“三分鐘游戲”。孩子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玩游戲、看電視。爸爸找來一個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相玩這個沙漏。爸爸跟他約定:這個漏斗是古時的計時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鐘,咱們一起看故事書,三分鐘一到,你就去玩吧。開始幾次,孩子根本沒看書,而是盯著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并不氣餒,多次之后,孩子慢慢的把視線轉到書上來。再多次,孩子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了,要求延長時間,但爸爸堅持只看三分鐘。很多次后,孩子就主動去看書去了。三分鐘,正是適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之后,就打住,要經過很多次培養(yǎng),形成習慣,這樣,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時間內專注于一件事物了。家長的恒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驗呵。
10
感覺剝奪: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蒙特利爾海勃實驗室的心理學家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者帶上半透時的護目鏡,限制其視覺;用單調的聲音限制其聽覺;在他們手臂上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用夾板固定腿腳,來限制其觸覺。被實驗者被安排在幾個單獨的實驗室里,幾個小時后,他們就開始感到恐慌,進行產生幻覺,連續(xù)三四天后,他們產生了許多病性心理現(xiàn)像:對外界刺激敏感,出現(xiàn)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產生緊張、焦虛、恐懼等負面情緒,精神上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們急切要求停止實驗。實驗停止后數(shù)日,他們才慢慢恢復正常。
通過實踐,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xiàn)像,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huán)境求得生存。大腦的發(fā)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huán)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huán)境,從環(huán)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很多家長慢孩子吃苦受到危險等,把孩子放在較好的環(huán)境里,這樣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將難以適應。
吉米愛狗受到癡迷,他聽說深海魚油對狗的發(fā)育很有幫助,他就買了很多食用油。一早,他就抓著小狗,猛的灌這昂貴的魚油,沒想小狗一點也不配合,油撒了一地。吉米生氣的正想打小狗時,發(fā)現(xiàn)小狗自己轉過身去添地上的油。我們的父母就如吉米一樣,恨不得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全塞給孩子,也不了解孩子是否需要,或者喜不喜歡這種方式。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也常常扮演著救火隊員的作用,絕不知道,父母永無完法代替孩子經歷人生,我們需要做他們的引導者。我們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工作里來,讓他們自己打掃衛(wèi)生、整理床鋪,或更多他們可以去做或愿意去做的事情,我們就讓一個觀眾,看著他們自己成長。
11
路徑依賴:從小養(yǎng)成好的習慣
本節(jié)可結合第四個法則。
人的習慣就如走路一樣,選擇了一條道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好的習慣就如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一頭大象,只需一根細繩子就可以拴住;一頭小象,既需要用鐵鏈;這就是強制的培養(yǎng)形成的習慣。好習慣就是一個好的思想方法,但能想的到,不等于能做的到。從前一位窮人,撿到一本書里,說有一種點鐵成金石。他按照書的方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去尋找點鐵成金石。他為了辯別是自己曾找過的石頭,將那些普通石頭都扔到大海里,有一天,他碰到了那塊點鐵成金石,他習慣的就扔到海里?;剡^神來的時候,已經無法再找到了。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一種好的習慣。一個好吃懶做,好睡懶覺的人,很難做的到勤奮學習。
12
倒U型假說:給孩子適當壓力
一個人一點都不興奮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把事做好的動力;當一個人處于極度興奮時,隨之而來的壓力會讓他無法做好事。適當?shù)膲毫?,保持輕度的興奮,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倒U型假說,論證的是工作壓力與工作業(yè)績的關系。壓力太小,沒有動力;壓力太大,又成為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能成為激勵人的動力,這個狀態(tài)的人工作效率會很高。網壇名將貝克爾被稱為“常勝將軍”,其秘決就是防止自己在比賽時興奮過度,而保持半興奮狀態(tài)。所以,人們也將“倒U型假說”稱之為“貝克爾境界”。有一個和尚打油的故事,老和尚對小和尚一再強調不要把油灑出來,否則罰做苦工一個月。小和尚打油回來一直這么想著,結果一緊張,油還是灑了出來。我們平時也有這種習慣,你要做什么事的時候,一個人去做,可能會做的比較好,因為旁邊沒人,就沒太大壓力,旁人一多,你利索的事也做不好,這就是旁人對你形成壓力。這就是心理素質不夠好的問題,不要太在意,保持自己的謹慎,才能更好的發(fā)揮。有一個心理暗示的故事:一個原始部落里,大家都相信他們的巫師,只要是他說的,人就會朝著他說的方向發(fā)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后來一個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正是人們過于相信巫師,他的話就成了心理暗示。所以,保持自我,不要受干擾,這樣才能發(fā)揮,壓力也會得到合理的利用。
13
破窗理論:給孩子一個好的環(huán)境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斯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在富人區(qū)和窮人區(qū)放了兩輛一樣的車。放在富人區(qū)的車,是完好無損的,過了一個星期,它還是那樣;在窮人區(qū)的那輛,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沒過一天,就被人偷了。后來,他把那輸在富人區(qū)的車打破一塊玻璃,沒過幾個小時,就被人偷走了。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個試驗為基礎,提出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一棟建筑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愛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在等紅燈的時候,如果前面幾個人都在等,那么,后面的人也會規(guī)矩地等到紅燈結束再走;如果前面有人在紅燈時就走,后面就有更多的人跟著走。實際上,這就是暗示的作用。有一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環(huán)境影響的作用,而家庭環(huán)境,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一個秀才,因為臨考,帶著快生產的妻子去趕考,中途勞頓,妻子臨產,正好一家鐵匠家妻子也生產。兩家孩子同時同時出生。多年后,秀才的孩子順利的考上秀才,而鐵匠的孩子竟也做了鐵匠。這種家庭影響現(xiàn)實中,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家庭教育,也就顯示出,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所以,得反過頭來,用這些教育理論武裝自己。
14天賦遞減法則: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兒童的潛能培養(yǎng)遵循著天賦遞減法則,即兒童的天賦隨著年齡增大而遞減,教育的越晚,其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fā)揮的越少。在我國國民教育普及的今天,杰出的手工藝人反而少了。有經驗的漁夫說,現(xiàn)在像過去那樣善于游泳、撒網的人少了,因為現(xiàn)在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在讀書呢,而水上功夫必須從十歲左右開始練起,這也就能解釋,巴西雖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卻很多的事情了。不少專家認為,鋼琴如果不從5歲開始練,小提琴如果不從3歲開始練,就不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說,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發(fā)展期內進行培養(yǎng),就會出現(xiàn)潛能遞減的現(xiàn)像。
15
超限效應:不要過多批評孩子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很好,他準備多捐點錢;十分鐘后,牧師還在不停的講,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錢了。牧師終于講完冗長的演講,作家不僅未捐錢,反而拿走了兩塊錢。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逆反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這種效應在家庭中時常發(fā)生。例如孩子錯了,父母會一次又一次的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這些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后到反感討厭。就會出現(xiàn)“我偏要這樣”的逆反心理。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的出現(xiàn),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不應簡單地重復,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在場面上,我們常會為一些小錯誤爭論起來,原因就在于我們常因為這個事情影響自己面子,其實,無論哪個作一個退步,雙方都大有好處,對方也會感激你的退步行為。這就叫“退一步海闊天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不必太計較,不要為了求全而責備他人。事實上,只要孩子不要犯錯過大,父母要做的是提醒,不要橫加指責。對于小錯誤,父母應當保留孩子的面子;對于大錯誤,父母同樣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在錯誤發(fā)生后,如果做到以解決方法,來代替指責,是不是更好一點呢。
16
木桶定律:讓孩子全面地發(fā)展
每個人至少有九種智能,即語言、邏輯數(shù)理、音樂、身體、空間、人際關系、內省、自然觀察和存在。以此衡量,差生幾乎不存在。在管理學認為,只要不同的員工,沒有優(yōu)秀與不優(yōu)秀的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與劣勢,而結果如何,在于是否發(fā)揮了自己的優(yōu)勢,避開了自己的劣勢。木桶定律認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告訴我們,我們從事某一樣工作,總有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長處與短處,要提高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短處,工作就會更成功。(注:不是一個人的最短處,而是于某一項工作的最短處,所以,這并不是說,人要全能,而是注意知識拾配。)對于存在某類知識缺陷的人來說,能力的發(fā)揮總是受到瓶頸學科的制約。簡單來說,企業(yè)中摘研發(fā)的,如果不懂市場,自己的勞動成果可能就會一文不值;搞市場的如果對技術一竅不通,就難以把自己的產品優(yōu)點向客戶做更有說服力的展示。一個人具有廣博的知識技能,讓其充分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才可能做出偉大的成就。有專家通過跟蹤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如果學理的學生不懂文,他的思維方式會受到很大影響,將來創(chuàng)新能力肯定不行。父母應對孩子的“偏科”現(xiàn)象給予足夠的重視,并及時加以解決。中、小學,是孩子的基礎教育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科安排也比較全面,就是為了孩子以后能有綜合的知識,成為復合型人才。
17
手表定律:給孩子確定明確的目標
尼采說: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只有一只手表,就可以知道是幾點,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孩子更準確的時間,只會讓孩子失去對準時的信心。它會把孩子弄的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以哪一個為標準。
手表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同時由兩個以上的人來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于混亂。同樣,一個孩子不同能時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則,他也無所適從。
有一個智力題目:如果盧浮宮失火,當時情況只能走救一幅畫,那么你救那一幅。金獎答案是: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題外話:這個答案應該還包括:最快時間最容易能取到的畫;離自己最近的畫。等等。這與另一個智力題目:自己的媽媽和妻子同時掉水,該先救誰差不多)。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深刻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標未必是最有價值的個,那是最有可能實現(xiàn)的那個。
有一位年輕人,在國外深造,他想學的是畫畫,但生活拮據,只好讀書這余打工,他找到一份工作,修剪草坪。這項工作不僅與畫畫沒什么關系,而且常用剪子會把手變的精糙。年輕人開始并不愿意,但現(xiàn)實又讓他只能先做下去。有一次,他不小心剪缺了一個地方,他想盡辦法進行了修補,沒想,這比原先還漂亮。他慢慢的愛上了這份工作,也做的越來越好。以致于他后來的他不用親手修剪草坪了,他的意見比他的技術更值錢。幾年過去了,他在異國立住了腳,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親朋都說他成功了,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然而,當他看到當年的畫板的時候,他迷茫了,自己現(xiàn)在算不算成功呢,還是離夢想越來越遠了呢。
成功完全是個人現(xiàn)像,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成功定義也就不同。他人的掌聲和喝彩固然令人高興,但最重要的還是自我的評價,如果你知道你的真正需要,就沒必要征求他人的意見了。這也就能解釋,有人身家不菲,還樂意去做義工;有人條件優(yōu)秀,還愿意到貧苦的地方去工作生活。孩子也有他的價值觀,不要因為他的手表跟父母的手表時間不一樣,就去打亂他的生活。把握住當前機會,也就不會出現(xiàn)猴子拾桃,最后一無所獲的現(xiàn)像了。十八、禁果效應: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
18
禁果效應: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
早戀對青少年而言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施以重壓。更不應該粗暴干預,而應該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了解愛的真諦,以平等的姿態(tài)與他們交流自己對人生、愛情、學業(yè)的感悟。
“禁果”一詞源出《圣經》。它講的是,一名叫夏娃的年輕人原本對智慧樹上的果實熟視無睹,但上帝著重強調不準任何人偷摘果實,這引起了夏娃的注意和興趣,最終他偷吃了禁果,被貶人間。人們將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心理現(xiàn)像,稱之為“禁果效應”。
孩子在入學后,就開始有朋友的需求;在青春性,對異性會產生好感,甚至會有感情沖動。我們不要輕易對他們的交往做結論,這個時候,有很多是友情、是愛慕、是好奇,注意引導,就會有好的結果。13歲的德比與艾麗斯走到了一起,一開始家長和老師都全力干涉,這反而讓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更加接近。后來,校長改變策略,他將孩子和老師都叫去,不僅沒批評孩子們,反而說老師誤會了他們,把他們純潔的友情玷污了。過后,兩個孩子還是照樣來往,但沒過多久,他們就因為沒有共同點而漸漸疏遠,最終,分道揚鑣。心理學家研究發(fā)現(xiàn),越是難以到的東西,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
對早戀或愛慕另一對待方向是,引導或忠告。15歲的韋爾奇喜歡上班長的一位女生,不知道怎么辦。老師告訴他說:像你這么大的時候,我也喜歡上一個小女孩。但父親說,這個小女孩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最漂亮應該在最優(yōu)秀的大學里。后來,我就努力的考上了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學。果然這里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只要我愿意,我可以和他們任何一個交朋友?,F(xiàn)在,親愛的韋爾奇,你認為你說的這個女孩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嗎。
韋爾奇搖搖頭,最后,他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學。在大學后,他又碰到同樣的問題,他告訴他以前的老師。老師告訴他,工作以后還有更多的女孩子等著你去選擇。
加以引導,將情感轉發(fā)為學習動力,這是孩子們樂意接受的方法。另一位故事中,父親對孩子說出一番忠告:你被一位女孩喜歡,說明你很了不起;你喜歡一位女孩,說明你的眼界很開闊。你如果就在這里發(fā)展,你可以跟她繼續(xù)來往;如果你要在市里發(fā)展,應該在市里解決這個問題;在省里發(fā)展,就在省里解決;在北京發(fā)展,就在北京解決;在國外發(fā)展,就出國解決。
在哪里發(fā)展,就在哪里解決,是一個非常好的忠告。解決了實際問題,也讓孩子看的更遠。
(注:處理方法、語言,不要對著書著照抄,也要注意自我創(chuàng)新,發(fā)展,這樣,才會更有實用價值。)
19
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勇敢面對挫折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因病要做手術。面對緊張、恐懼的拉吉夫,醫(yī)生打算說一些:手術并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謊言??墒牵实胤蛉藚s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不好,她阻止了醫(yī)生。她平靜的告訴拉吉夫:手術后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誰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的承受它。手術后,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他勇敢的忍受了這一切。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挫折時常出現(xiàn),就很多挫折常常無法避免,讓孩子勇敢面對,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會更平穩(wěn)。一家德國公司招聘10名職員,一位青年看見自己沒被錄取,悲痛欲死,回家便要跳河自殺,所幸被親友救下。正當他悲傷之際,從公司傳來好消息,他的成績是被錄取的,但電腦有誤。他欣喜若狂。然而,德國公司再次拒絕了他。理由是:如此脆弱的心理,何以擔當重任。
讓孩子自己多多嘗試,讓他們自己得以教訓,這比經驗往往更重要。很多時候,父母也要常常為他們人為的設置麻煩,例如多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他過于順利的時候,設置一些障礙。幫助他們成長。
20
真愛法則:教育的真諦是愛
愛,并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給他什么,也不是給他多少錢滿足他的物質需要,而是給孩子一種精神上的溫暖和鼓勵,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從而改變自己不良的行為狀態(tài)。
布賴恩有一個嗜酒如命的單身母親,在缺少家庭溫暖的情況下,是什么讓他去上學的呢。他說:每年都至少有一位老師夸我的作業(yè)。因為他們,我才堅持著做我的作業(yè)。上中學了,我已失去繼續(xù)學習的動力,我的中學校長知道了我的情況,他照顧我,關心我,每次逃學,他總會把我叫到辦公室去談話,就像老爸一樣。所以,我順利的考上一家不錯的高中。但進入高中,沒人再讓以前的校長關心我了,后來我又不斷逃課,跟一些小混混在一起,最后,一起群毆事件,進了少年犯管教管,在這里,遇到一位慈愛的老題。在他的幫助下,我又對讀書充滿興趣,完成高中課程,并考上一所文科藝術學院,并獲得全額獎學金,在讀書期間因參加全美大學生藝術創(chuàng)作大賽獲得一等獎而聞名全國。
美國“兒童問題”專家,教育學家威廉說,這就是“真愛法則”。他說:愛是一個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訣就是愛,教育的捷徑就是愛之路。在孩子調皮時,給他真愛,是用心的關懷、交流,而不是下結論,放任自流。
21
馬太效應:讓孩子的自信心茁壯成長
《圣經-新約-馬太福音》上有個故事。一位富人要去遠行,臨行前,他將財產委托給他的仆人掌管,根據各人才干。給了第一個仆人5塔倫特(注:這是古羅馬貨幣單位),第二個仆人2塔倫特,第三個仆人1塔倫特。第一個仆人通過經商賺了5塔倫特;第二個仆人也賺了2塔倫特;第三個人卻把錢埋在土里。富人回來了,對前面兩個仆人說:你是位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但把第三個人的1塔倫特奪下,給了第一個仆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它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將這種現(xiàn)像稱之為“馬太效應”。這說明了一個事實的存在,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qū),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產生積累優(yōu)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在兒童自信心的培養(yǎng)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鼓勵和幫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績,而這些好成貫又會進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成長,從而進入良性循環(huán)。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對150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進行秦晉之好,發(fā)面,他們都具有三種優(yōu)秀的品質:一是性格上具有堅韌性;二是善于為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不斷進行成果的積累;三是很自信。一位哲人說:當你有天才的感覺,你就會成為天才;當你有英雄的感覺,你就會成為英雄。
在孩子的自信心培養(yǎng)中,我們要找到培養(yǎng)他自信心的起點(發(fā)現(xiàn)他的優(yōu)勢)、讓他勇于嘗試(在失敗中取得成功經驗,再加以表揚)、對他的自信心加以呵護(肯定他的與眾不同)、并對他的自信心予以張揚(肯定他的進步,并及時表揚)。每次都能取得進步,哪怕是點滴的,也需要充分肯定,不要給太多壓力,而是引導他進步。
22
狐貍法則: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
狐貍世界的法則是:成年后的狐貍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yǎng)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如果你不懂的生存,你就被淘汰。
很多百萬富翁讓他們的孩子自己打工等掙零花錢,因而孩子們在學校撿垃圾等都不覺得丟臉面,這是份光榮的事情。在洛克菲勒的家族里,就是這樣對下一代的培養(yǎng)都是讓他們自小做一些可以做的事情,并記下帳目,算起工錢,他們并不是沒錢,而是培養(yǎng)孩子們的艱苦自立的品格和勤勞儉仆的美德。喜劇明星戴維說起自己的成功秘決:在自己畢業(yè)的時候,收到了一份最重要的禮物,父親給了他一塊硬幣,語重心長的說,拿去買份報紙,然后找份工作,自己去闖一闖吧。(他家里很富裕)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自己的孩子去公園,有很高的臺階,孩子興奮的自己要爬上去。在他跌倒的時候,他望了望母親,母親慈愛又鼓勵的眼神,他終于自己爬上去了。人生的階梯,我們不知道要經歷多久,但有一點,沒有人可以幫我們來爬這個人生階梯。
因而,當我們舍不得讓孩子受這個苦那個苦,如開車送上學等,誰知道,這在以后,孩子會失去多少難以學到的東西呢。沒有人在孩子的未來可以幫他,只有他自己。所以,有遠見的富人,只把很小的一部分財產留給后代,就是要讓他們明白,唯有他們自己努力,才能活的更好,否則,富余的財富,讓他們失去創(chuàng)造力,后代的后代也更難以保持家族的優(yōu)勢地位。
23
鲇魚效應:培養(yǎng)孩子的競爭意識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勞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都已經死了。但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活魚上岸,活魚比死魚可是貴上好幾倍呢。這是為什么呢,原來,漁人在這船的魚槽里放進了鲇魚,鲇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鲇魚出于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鲇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流動國,激發(fā)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
這就是“鲇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fā)人的內部潛能。在孩子教育上,給他們競爭的舞臺,培養(yǎng)他們的競爭意識,讓他們以后更能以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人生。保護反而適得其反,動物園里的老虎,看來起像貓,就是缺少競爭。
我國有個“孔融讓梨”的故事,說的是培養(yǎng)孩子謙讓的美德。有一個犯人,說到自己的時候,講了這個故事的一個版本的續(xù)集。他心里是想大的蘋果的,當媽媽問他的問候,他說吃小的。媽媽歡喜的將大的蘋果給了他,從此,他就學會了說謊。引導不對,就造成后果不同。另一個版本中,當媽媽問到三個孩子要什么蘋果時,大家都爭著要大的。媽媽告訴他們:大的蘋果就一個,你們去修剪草坪吧,誰最先完成,誰就吃它了。這就是引導到公平競爭上去,后來,這三個小孩都取得成功。
24
天鵝效應:溺愛是一種傷害
本節(jié)內容前面很多節(jié)里有類似建議,不詳作解釋。
慈母多敗兒,溺愛常常讓孩子變的軟弱、無能、任性。我國有句成語:過猶不及。說的是凡是“過分”都會帶來很大的傷害。
25
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偏見、成見
有些父母,總是記著孩子的“不是”與“錯誤”,對孩子已經形成一種不成才的刻板印象,當孩子進步后,還是以原來的語言去評價他,這就傷了孩子的自尊,也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人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眾人回答:
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地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
請問:這兩上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么關系。
這一問題,在被調查的100人中,只有兩人答對。調查者后來向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
為什么那么多成年人答不對這個簡單問題呢。這就是“刻板效應”,也叫“定勢效應”,即依照自己固有的看法,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去推想,所以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這方面的經驗,而而一下子就能答對答案。
一個實驗中,實驗者向兩組學生展示同樣一張人物照片,要他們用文字對照片加以描述。實驗者對第一組學生說,這是一位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
第一組學生描述: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
第二組學生描述: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難的意志……
僅因為先前的提示不同,描述結果竟有戲劇性的差距。生活中這種例子是常有的事情:青年人認為老年人保守;老年人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等等。這也就能解釋人們往往容易一見鐘情呵。以貌取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蘇東坡有次看佛印,看到他坐著,就說:你看起來是坨屎;佛印看他是站著的說:你看來是一座佛。蘇東坡大笑而去,回家告訴了蘇小妹。蘇小妹笑道:你以為你得了便宜,其實你心中想著屎就會說是屎,他心中想著佛就是佛。
不要讓自己的刻板,印記孩子的進步。要對他的進步看在眼里,放在心中,還要及時表揚。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