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在參加幼兒園的各項活動時,會遇到很多不同的問題,有的是活動中的問題,有的是教師的問題,有的是與同伴之間發(fā)生的問題。問題不同,解決的方法自然不同,如果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如何解決?你身邊有哪些案例?請參與到我們的討論中來。
遇到這樣的問題,你會如何解決?
例1:幼兒園中班建構區(qū),一個男孩(甲)在用軟塑料塊搭“大高樓”,另一個男孩(乙)在他旁邊玩飛機。甲好不容易搭好了“大高樓”,乙的“飛機”開過來撞倒了甲的“大高樓”,甲又搭好了“大高樓”,乙的“飛機”又將其撞倒,如此反復多次······
例2:一個男孩在用積木搭“大高樓”,但他把小塊積木放下面、大塊積木放上面,因此“大高樓”總也搭不高、“站不穩(wěn)”······
例3:老師讓幼兒做頭飾,做好了以后可以戴到頭上玩。班里有個小女孩,是全班最小的。她按照紙帶上現(xiàn)成的印子粘好頭飾后,戴到頭上,發(fā)現(xiàn)頭飾太大了,一下子滑到脖子上。這時,她看著別的孩子已戴著頭飾玩起來了,顯得很著急;她用眼睛看著老師,希望得到老師的幫助。但是老師沒有走過來,只是遠遠地看著她,對她笑著點點頭。老師的動作和表情使女孩明白老師不會過來幫她做,老師希望她自己解決。女孩低下頭繼續(xù)擺弄頭飾,她不時地抬頭看一眼老師,老師每次都報以微笑。老師的關注使女孩堅持探索。她嘗試著用各種辦法來使頭飾適合自己,擺弄了許久,還是沒有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小臉憋得通紅。她又求助般地看老師······
例4:一個幼兒在用紙盒子做“書包”。他先用藍紙把紙盒子整個包起來,然后再對它進行裝飾。他從圖片上剪了一只卡通狗,把它貼到盒子上去,但是貼的位置偏向了左邊。他把卡通狗小心翼翼地揭了下來,對準中間位置,粘好。教師一直在關注著這個男孩的行動。這時,她走過去,說:······
例5:一男孩在“娃娃家”玩。老師走過去問他:“你在做什么呢?”男孩回答說:“我煮它吃過了。”老師說:······
例6:冬天到了,幼兒園開展冬季鍛煉活動,如扔沙包、跑步等。大班有一位老師認為在扔沙包活動中可以教幼兒學會測量。于是她把幼兒帶到戶外。戶外的地面是由一塊塊方形的水泥磚鋪成的。她先讓幼兒扔沙包,然后問幼兒:“怎樣才能知道扔得有多遠”?幼兒回答說:“可以數(shù)地上的方塊。”“還可以用什么辦法知道呢?”在教師的不斷提問和要求下,幼兒舉出了可以用棍子、跨步、繩、布條等不同的方法。教師很滿意這樣的結果,認為教學的目標達到了。然而,整個過程對于幼兒來說,卻變得索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