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07-15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幼兒教育·教師版 2015年03期
作者:朱家雄
2006年10月,在美國芝加哥舉行的國際建構主義教師協會年會上,筆者應邀作了一個題為“建構主義對中國學前教育的影響”的報告。在報告后的提問互動環(huán)節(jié),與會者(其中許多是國際著名的建構主義學者)的所有提問幾乎都聚焦于“中國文化、中國政治對建構主義的容忍度有多大”,筆者的回答是“不大,甚或很小”。
一個值得聽取的報告
2013年,在愛丁堡舉行的TED環(huán)球大會上,我國的“成為基金”創(chuàng)始人、風險投資家李世默先生作了《中國崛起與“元敘事”的終結》(China and the End of Meta-Narratives)的報告,這一報告被評為TED2013年度最佳演講。國內外知名媒體紛紛發(fā)布這一報告。李世默先生在報告中以自己的親身經歷講述了中國發(fā)展兩個三十年的故事,其中討論了中國崛起的歷史、制度、經驗等方面問題,提出要重新審視西方學界的一種標準假設:一個社會不斷進步,最終會成為一個資本主義社會,一個多黨制的民主社會。此外,李世默先生在清華大學百年校慶時還作過一個題為“中國:不是現代性的現代化”的報告。
囿于篇幅,筆者僅將這兩個報告中與本文有關的部分內容摘錄如下:
●我赴美留學……又被灌輸了一個全新的宏大敘事……敘事故事是這樣展開的:所有的人類社會,不論其文化有何異同,其民眾是基督徒、穆斯林還是儒家信徒,都將從傳統社會過渡到現代社會。在傳統社會中,最基本的社會單位是家庭、氏族、部落等群體;而在現代社會中,最基本的、神圣不可侵犯的社會單位是原子化的個人。所有的個人都被認定為是理性的,都有同一個訴求:選舉權!因為每一個個人都是理性的,一旦有了選舉權,必然會選出好政府,隨后就可以在好政府的領導下過上幸福的生活,相當于實現大同社會——又是一個人間天堂。選舉民主制將成為所有國家和民族唯一的政治制度,再加上一個自由放任的市場讓他們發(fā)財。
●近三個世紀以來,歐洲啟蒙運動是全人類思想變遷的原動力。然而,這兩百多年的西方化浪潮席卷全球,給幾乎所有非西方文明帶來燦爛的現代光芒的同時,也伴隨著持久的迷茫、困惑,甚至災難。啟蒙運動的產物——摩登主義(Modernity),是西方獨特的文化演化的經歷……摩登主義締造了科學與工業(yè)革命,從而引發(fā)了人類歷史上罕見的器物飛躍——現代化。同時擁有絕對理性和天賦權利的個人構成摩登主義的價值核心,這些個人與其民族傳統相結合,締造了西方現代民族國家,以政權分制為基調的選舉民主成為這些民族國家的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以私有財產為中心的資本主義制度成為其社會經濟結構的基石。
●面對這些西方民族國家的強勢崛起和擴張,幾乎所有非西方文明都試圖將摩登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直至價值觀引入本土來改造自身文明,以實現現代化目標。一兩百年來,摩登主義成了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唯一“光明”的道路,然而它卻制造了世界版圖上巨大無比、至今仍在迷茫中掙扎的跨地理區(qū)域——發(fā)展中國家。
●多少年來,“發(fā)展”的方向在很多中國文化精英中似乎一直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貼有摩登主義路牌的摩登大道。但是今天,中國將成為第一個走出摩登主義迷思,擺脫這種陷阱的非西方國家。
●中國今日復興的意義遠遠超越其對世界經濟、政治、軍事甚至文化格局的影響。中國的復興與崛起將是歐洲文藝復興之后對人類思想的最大震撼。用一句話來概括:摩登主義將不再壟斷現代化。
●歷史是最好的裁判。僅僅30多年間,中國就從世界上最貧困的農業(yè)國一躍而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實現6.5億人脫貧……而取得這些成績的中國沒有實行他們所謂的選舉,也沒有實行多黨制。
●我們正在見證一個時代的落幕……我并不是要譴責民主。相反,我認為民主政治對西方的崛起和現代世界的誕生厥功至偉。然而,很多西方精英把某一種民主形式模式化、普世化,這是西方當前各種病癥的病灶所在。如果西方的精英不是將大把的時間花在向外國推銷民主上,而是更多關心一下自身的政治改革,恐怕民主還不至于像今天這樣無望。
●中國的政治模式不可能取代選舉民主,因為中國從不將自己的政治制度包裝成普世通用的模式,也不熱衷于對外輸出。進一步說,中國模式的重要意義,不在于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個可以替代選舉民主的新模式,而在于從實踐上證明了良政的模式不是單一而是多元的,各國都有可能找到適合本國的政治制度。
●普世化的教條時代已經過去。我們的下一代不需要被灌輸“世界上只有一種政治模式,所有社會都只有一種歸宿”這樣的學說,因為這是一種錯誤的、不負責任的,也是乏味的學說。多元化正在取代普世化。
李世默先生報告的要點在于:(1)基于個人理性和權利價值取向的西方模式并非普世化的。(2)基于中國文化的中國模式正在崛起。如果說,李世默先生的報告有令人深思的問題,那么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深思的是如何從兒童早期開始就去培養(yǎng)他們成為適合中國模式的人。
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西方正以霸權主義的方式在各個領域向全世界推行他們的價值觀,而多元文化則是針對這種文化侵略的“對沖物”。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各種文化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融合,這是維護文化生態(tài)平衡的必然要求。中國的崛起,其根本意義在于文化的崛起,在于順應了這種必然要求。
“文化的核心是傳統觀念(即經由歷史的演變和選擇保留下來的觀念),尤其是附屬于觀念的價值。”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數千年文明的中國歷史鑄就了中國人印刻在心靈深處的價值觀以及與此緊密聯系的思維定勢、風俗習慣和行為方式。
中國文化與歐美文化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這兩種文化分別根植于兩種不同的價值觀。
中國文化以儒家學說為首尊。中國文化崇尚集體,主張建立道德等級的社會制度,以此維護社會和諧;主張建立道德等級的家庭制度,以此維護家庭和諧。例如,在中國文化中,對長輩的尊重、對集體利益的遵從、對結果的索取等,都被賦予了極高的價值。
西方文化崇尚個體,相信每個個體都應機會均等,都應受到尊重,主張人的個性發(fā)展,強調個人的興趣和需要的滿足。這種崇尚個體自由、個人權利的西方文化,其核心價值之一就是道德自主。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對個性張揚、自由表現和表達,對過程意義的追求等,都被賦予了極高的價值。
在學前教育中,吸取異文化中能為本土文化所用的成分,常有益于補充、補償、修飾甚或革新本土文化。但是,這并不是說可以將基于異文化價值的、適合異文化生態(tài)的教育理念和實踐全盤移植到本土文化中來??梢赃@樣說,如果對中國本土文化不屑一顧,甚至持全盤否定態(tài)度,而將依據西方文化發(fā)展而成的學前教育理念和實踐都視作“先進理念”和“先進方法”,并不切實際地加以推廣,這樣的做法與西方某些人將西方文化當作主流文化并用來同化其他文化的做法,并無根本意義上的區(qū)別。
去中國化是很悲哀的!悲哀在于我們認同了“文化殖民”,參與了“文化自殖民”;悲哀在于我們會去親手造就一大批“自毀長城”的后來人。
中國模式的核心價值
與學前教育
伴隨著中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崛起,一個基于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正在逐漸明晰起來,并將會成為包括學前教育在內的教育的價值基礎。
從辛亥革命開始,中國的先驅們就已經嘗試引進、推行西方的摩登主義,卻還是沒有從根本上改變當時國家內憂外患、民不聊生的狀況。李世默先生認為,在新中國成立后的60多年中,中國人做了三件事情:“以獨立的武裝力量在反侵略戰(zhàn)爭中完成國家統一;集全國之力在極短的時間里建立和擁有了世界一流的國防工業(yè)、武裝力量及其自主權;以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兩種力量互為依托、互為補充的方式持續(xù)和平衡地發(fā)展。”這三件事構成了一個完整的中國模式,也就是中國擺脫西方摩登主義的復興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就是“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把一切有利于自己發(fā)展的異質文明化為自己本質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模式基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即個人是社會群體的部分而非獨立主權體,社會的大同將持續(xù)成為政治、社會生活的根本,任何個人的訴求必須包含在社會的共同體中。
這種基于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中國模式會在個體與群體、自主與他律、自由與規(guī)范、過程與結果等關系處理上為我國學前教育發(fā)展奠定基礎。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