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5-11-04 來源:紅纓教育 作者:客戶中心 點擊:次
北京市西城區(qū)個性化教育教研組 顧春暉
“歌曲是用音樂的形式演唱出來的文學”,它不應是機械的演唱,而應該是幼兒思想和情感的表達。源于對這種理念的貫徹,我們借助《小樹葉》進行了系列研究和實踐。
歌曲《小樹葉》是幼兒園常用的教學內容,歌詞第一段:秋風起來啦,秋風起來啦,小樹葉離開了媽媽。飄呀飄呀飄向哪里?心里可害怕?歌詞第二段:小樹葉沙沙,沙沙沙沙沙,好像在勇敢地說話。春天春天我會回來,打扮樹媽媽!
以前的教學設計都涉及到引導幼兒感受兩段歌詞不同的情緒,即第一段小樹葉離開媽媽時悲傷、害怕的情緒,第二段小樹葉春天要回來,打扮樹媽媽時勇敢、樂觀的情緒,并演唱出來。所以教師們都會引導幼兒將第一段唱得較慢、較傷感;第二段則速度稍快,略顯愉快、自信。
1質疑:這是成人的看法,孩子的感受會是什么?
既然歌唱是對感受的表達,研究伊始我們很自然地遇到了第一個問題:幼兒的感受是什么?參與教研的老師就自己的所見所想發(fā)表了看法,比如,“我園有老師做過這個活動?;顒又?,因為老師的引導,孩子們一直走不出悲傷的情緒。”“我看過幾次這個作品的活動,效果都不理想。這是成人的解讀,歌曲里并沒有說害怕,只是問‘可害怕’。”……大家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是無法回答“幼兒的感受是什么”這個問題。因為,盡管教師們在以前的工作經(jīng)歷中,上過或看過這個活動,但由于以往的教學方式里幼兒的感受過多受到教師的影響,他們真正的感受是什么,大家不得而知。我們開始對這首歌曲約定俗成的分析和設計產(chǎn)生了質疑。
2了解:多數(shù)孩子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快樂,個別提到傷心。
我們迫不及待地想看一看,在教師不過多引導的情況下,孩子們會怎樣理解這首歌。于是,長安幼兒園羅小嬌老師組織指導了第一次活動。活動從小樹葉角色引入,很快就進入到聽歌曲的階段。聽完第一遍,老師問幼兒:“你們聽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孩子的回答如下:
我覺得它特別傷心,因為它離開了媽媽。
我覺得小樹葉特別開心,因為它飄呀飄的。
我覺得小樹葉很開心。
小樹葉高興,因為它明年還能打扮樹媽媽。
小樹葉勇敢,一點都不害怕。
由此可見,絕大多數(shù)幼兒都感受到了歌曲中的快樂,只有個別幼兒提到了傷心。孩子們所描述的感受確實和我們以前所引導的不一致。為什么孩子會這么認為呢?活動后,我們再次坐在一起進行了討論,老師們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這首歌整體還是比較優(yōu)美歡快的,兩段區(qū)別并不大,所以孩子都覺得很快樂。”“完整聽,孩子很容易關注后面的歌詞,比如‘打扮樹媽媽’,所以感受到快樂的情緒比較多。”
3困惑:我們了解的是幼兒的直覺還是真正的感受?
這次活動,教師沒有對歌曲的情緒進行引導,理應可以很真實地了解孩子們的想法。但我們并沒有欣喜,反而更加困惑:我們了解到的是孩子的真正感受嗎?
首先,因為是完整傾聽,第二段的情緒很容易掩蓋第一段,從而導致幼兒對歌曲第一段感受的弱化。其次,幼兒如此潦草地聽過一兩遍后所談到的是否能稱之為感受?歌曲是情感的表達,當孩子沒有很好地理解歌曲所表達的情感時,他們的感受準確嗎?孩子們所談到的感受是真實的,這毋庸置疑,但它顯然不是對歌曲全部的、深入的、細致的感受,它更接近于直覺。由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帶領幼兒對兩段歌詞分別欣賞和理解,然后再聽一聽幼兒的感受。于是我們進行了第二次活動。
這次活動由長安幼兒園的王銳老師指導?;顒又袑⑼暾牳枨{整為幼兒分段聽歌詞,并用語言、動作、表情等表達感受。教師發(fā)現(xiàn)孩子們能夠理解并描述小樹葉離開媽媽時的情緒情感,甚至將這種感受與自己剛入園時的情緒相聯(lián)系。但是在朗誦歌詞和演唱時,不能將自己所理解的情緒融入其中。這是因為幼兒缺少歌唱表現(xiàn)的能力和技巧嗎?我們困惑著……
4領悟:讓幼兒真正走進作品,喚醒其切身感受。
帶著上面的困惑,我們進行了第三次活動,活動由北京第六幼兒園的梁艷老師指導。
(供稿:張潔瓊 校對:郭彤洋 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