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的境界大概有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的家長愿意為孩子花錢,第二層次的家長愿意為孩子花時間,第三層次的家長愿意為孩子去學習,第四層次的家長愿意為孩子去改變。
很多家長也為孩子去學習了各種教育理念、方法和技巧,但卻很少真正去用于實踐,去改變和完善自己。大多數人是淺嘗則止,試一下感覺效果不明顯就束之高閣,或者是明知道要改變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
其實,教育的理念、方法和技巧再多,也不如先改善自己面對孩子的態(tài)度。
同樣,孩子往往聽的是你的態(tài)度,而不是你的話語。如果你的態(tài)度足夠淡定、積極和尊重,孩子自然就能感受到你的愛,自然就更愿意配合。反之,如果孩子感受到的只是你的憤怒、訓斥與否定甚至嫌惡,他又怎么可能會聽得進你的話語呢?
1、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你的態(tài)度可以緩沖一切
家長問:女兒叫我沖牛奶給她喝,沖好了她說不要,等你放好了,她又說要,反反復復,起碼要七八遍才肯拿著牛奶喝!真的好煩躁!
田先說:不要煩躁,平和溫柔地抱住她,看著她的眼睛,告訴她你的感受和想法:“寶貝,你這樣來來去去媽媽很累,你一定也累了吧?不過媽媽依然愛你,媽媽相信你自己的判斷,牛奶就放在這里,你想喝的時候自己端起來喝就行。”然后,親親她,走開忙你自己的。
2、接納變通而非強制,有些事其實沒那么重要
家長問:我兒子有時候突然很抗拒做一件事情,比如洗澡,他剛滿三歲已經上幼兒園了。今晚特別抗拒洗澡,因為衣服已經脫了我擔心他感冒強行給他洗,他哇哇大哭,還用手打我,用腳踏水,我生氣打了他的手,他越發(fā)反抗。我沒理會讓他哭繼續(xù)洗,只到上床他才停止哭,我想問下遇到這樣情況怎么處理?
如果孩子說不出更好的辦法,接下來也可以試試變通一下找些更有意思的方式來改變孩子的心意,多給他幾個選擇。比如洗澡可以變成一個角色模擬游戲,如果孩子喜歡車,你可以讓孩子扮演小汽車,媽媽負責洗車,洗完后我們再刷上一層你喜歡的顏色(穿這個顏色的衣服)。比如洗澡的時候制造些泡泡、放些小玩具在里面、講個故事等。
當然,也有的時候孩子就是沒什么來由,純屬心情不好不樂意,你不用強行來,也不用再講一大堆道理,就簡單一句:“如果你確實不想洗,那好,媽媽尊重你的意愿,媽媽等著你,等你心情好了,想通了咱們再繼續(xù)。”然后你可以讓他穿好衣服走開晾他一會不理睬。就算偶爾一次不洗澡也不會怎樣,變通下,洗洗手腳和臉蛋,或者擦擦身體換個衣服都是可以的。
對情緒的敏銳感知,是孩子的天性。所以,不要以為孩子小就感受不到你的態(tài)度和情緒,也不要以為就算孩子長大了點,你也可以用自己所謂的家長權威去搞定孩子。孩子對你的愛最直接的感受,不是你的話語,而是你的態(tài)度,是你在面對孩子的一切言行中所傳遞的微妙信息。想讓孩子聽從于你,先從改善自己的態(tài)度入手吧!這是最簡單也是最有效的溝通法門!
(校對:張潔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