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節(jié)日。
清明節(jié),還有哪些國家過?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清明節(jié)這一天,東亞許多國家都有著相似的習俗。例如: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韓國等。
清明節(jié)的相關詩詞
《清明》
杜牧(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采桑子》
歐陽修(宋)
清明上已西湖好,滿目繁華,
爭道誰家,綠柳朱輪走鈿車。
游人日暮相將去,醒醉喧嘩,
路轉堤斜,直到城頭總是花。
《清明后登城眺望》
劉長卿(唐)
風景清明后,云山睥睨前。
百花如舊日,萬井出新煙。
草色無空地,江流合遠天。
長安在何處,遙指夕陽邊。
《寒食城東即事》
王維(唐)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鞠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木蘭花慢·拆桐花爛熳》
柳永(宋)
拆桐花爛熳,乍疏雨、洗清明。正艷杏燒林,緗桃繡野,芳景如屏。傾城,盡尋勝去,驟雕鞍紺幰出郊坰。風暖繁弦脆管,萬家競奏新聲。
盈盈,斗草踏青。人艷冶,遞逢迎。向路旁往往,遺簪墮珥,珠翠縱橫。歡情,對佳麗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傾。拚卻明朝永日,畫堂一枕春酲。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不同的節(jié)日更是擁有著不同的習俗、不同的風土人情。
和孩子講講清明的傳說
清明節(jié),我們在懷念先人的同時,也可以對孩子進行適時的教育。孩子不僅可以真正參與其中感受清明節(jié)的氛圍,還可以學習相關的習俗和知識。
春秋戰(zhàn)國時代,重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xù)續(xù)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卻不愿意,背著母親躲在綿山。重耳最后只好火燒綿山,希望介子推自己走出來。大火連燒三天三夜至熄,介子推也沒有走出來。重耳上山發(fā)現(xiàn),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
重耳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在山上建立祠堂。重耳同時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第二年,重耳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重耳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jié)。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yè),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jié)日。
和孩子一起做清明團子
“做清明團子”是不少地區(qū)在清明節(jié)不可或缺的食俗。如果您的所在地區(qū)也有這么趣味的食俗活動,不妨帶著孩子去體驗這項傳統(tǒng)的食俗文化吧!
第一步:爸爸媽媽可以帶寶貝一起來到郊區(qū)采集艾草。當面對一大片的野生植物時,家長向孩子們介紹艾草的特性與用途,采摘的同時,也滲透了無處不在的自然教育哦。
第二步:將采摘的艾草搗爛后擠壓碾碎,接著與純糯米粉拌勻,直至面團染上艾草汁。家長可將大面團勻成一個個小團分給孩子,讓他們自主揉面、包餡兒。
第三步:在搓好的面團上刷上一層油,蒸鍋內放入水,架上蒸屜,鋪上一層籠布,上面再鋪上煎成小片的玉米葉子,最后放上刷好油的糯米面團,大火蒸10分鐘左右關火。為防止團子皮遇冷變硬,趁熱再刷上一層油即可。
漫長的等待過后,團子即可出鍋啦!蒸好的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從認識艾草、制作清明團子到品嘗,孩子們全程參與,可以真實體驗清明節(jié)的食俗文化。
踏青,親近大自然
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清明節(jié)前后,正是萬物復蘇、百花盛開的時候,野外也是綠意盎然、山花浪漫的美麗景象。家長可帶孩子去戶外沐浴清新秀美的自然風光,走進遠山近水的田園村落,踏著綠油油的青草,踩著軟綿綿的春泥,感悟魅力十足的春天。
春游踏青活動,通過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可以增強孩子的五官感受能力。家長可以以自然界提供的天然色為教材,給孩子講述各種顏色的特點,讓他們增加對顏色的認識和了解;可以讓孩子閉目傾聽風聲、松濤聲或是鳥鳴蟲叫聲,訓練孩子的聽覺能力和辨別聲音的能力;還可以讓孩子在小溪邊玩水、在花叢中玩耍、在廣場放風箏……
這里還要要多說幾句,春天公園到處可見花花草草,孩子們往往很有興趣。家長一定要注意很多花草都含有有害物質,不能讓孩子過多觸摸,比如黃色杜鵑花(映山紅)、含羞草、馬蒂蓮等等,更不能用嘴巴吮吸摸過花草的手指了,尤其是對于對花粉過敏的孩子,家長們就要更加注意選擇地點了。
放風箏、蕩秋千
清明節(jié)除了祭奠祖先,還有很多適合孩子的傳統(tǒng)游戲,比如放風箏、蕩秋千。
古時候,每逢清明時節(jié),人們不僅白天放風箏,夜間也放風箏。而且,晚上放風箏時,會在風箏下或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古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還會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希望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放風箏活動不僅可以讓孩子了解到清明節(jié)的習俗,還可以強身健體。放風箏時,寶寶可以極目遠眺風箏的千姿百態(tài),有利于調節(jié)眼部肌肉和神經(jīng),消除眼睛疲勞,達到保護和增強視力的目的。
蕩秋千也是清明時節(jié)的傳統(tǒng)活動。古時的秋千很簡單,用樹椏枝做個架子,再拴上彩帶就是一架秋千了。清明節(jié),爸爸媽媽可以給孩子自制一架簡單的秋千,外出踏青時帶上。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
和孩子一起種花養(yǎng)草
在24個節(jié)氣中,清明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jié)。老早就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nóng)諺。這個時候,也正是植物角種花養(yǎng)草的最佳季節(jié)。
孩子在參與種植、照料花草等小生命的過程中,會加強他們對自然的認識。如果家長能用心去對待身邊的花草樹木、魚鳥昆蟲,比如及時給植物澆水除草,給動物喂食打掃等,孩子對生命和自然的愛會增強并植根于心中,并形成一種相互同情相互依賴的情感和責任感。在這種情感和責任感的支配下,孩子會逐漸跟自然融合為一體,從而更好地尋找生命存在的意義。
生命教育引導孩子感受生老病死
清明,在祭奠或緬懷逝去的親人時,孩子可能會問到和死亡有關的敏感話題。父母也不用刻意回避這樣的話題,可以根據(jù)孩子的年齡段、接受能力,適當?shù)馗⒆恿牧摹?/p>
在我們傳統(tǒng)的思維中,從來都是很忌諱談論死亡的,更別說與孩子談論死亡。懼怕死者,這其實與兒時的死亡教育不足有關。生命是脆弱的,生命的消亡往往是我們不愿意讓孩子直面的,但是,孩子有權利去面對這些。
現(xiàn)在不斷出現(xiàn)學生自殺的事情,表面上看是學生壓力大,不能承受挫折,深層次的原因還是沒有正確理解死亡,把生命當做游戲來對待,有時候有一種模仿的成分在里面。還有報道稱個別學生之間玩死亡游戲,竟然稱之為好玩、刺激。這種不健康的心理對他們以后的成長道路影響很大。對學生進行死亡教育很有必要。
我們不僅需要向孩子解釋與死亡有關的問題。更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明白,活著就要開心快樂,樂觀面對生活,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他人,珍愛生命,珍愛環(huán)境。只有讓孩子心中充滿了愛,生命才會變得更加有意義。
???????
利用祭祀活動進行感恩教育
清明祭祖,其內涵是“孝”文化。向已逝的親人、祖先送上思念與敬意,給孩子提供一個認識孝文化環(huán)境,讓他們知道感恩。
家長可以帶孩子去掃一掃烈士墓,獻上一束花,給孩子講講先烈們的英雄故事,創(chuàng)造一個耳濡目染的機會。
當然,孩子還小,認知水平很有限。比如有的孩子甚至說,打仗時他們沒有吃的,為什么不吃巧克力等。孩子說得幼稚,家長們不能一笑了之,要有意識引導。家長也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跟他說什么都沒用。這種耳濡目染的機會是不能錯過的,也許只是一枝白菊,一個鞠躬,但孩子在這種氛圍中,是可以感受到我們對先人的尊敬和敬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