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家長的兒子上幼兒園了,開始很喜歡上幼兒園,過一個月哭著死活不愿意去。說’幼兒園小朋友總欺負(fù)他、有的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兒、吃飯沒別人快、老師也批評他……所以討厭上幼兒園。’一個男孩子怎么這點挫折都承受不了呢,真讓人頭疼。
讓我們先聽一聽孩子是怎么想的。
“以前奶奶跟我說幼兒園特別特別好,老師會喜歡我,還說好吃的、好玩兒的都有,所以一開始我喜歡幼兒園??傻接變簣@發(fā)現(xiàn)根本不那么回事兒,什么都沒有,家里我說了算,幼兒園根本沒人聽我的,也沒人讓著我。老師也不像奶奶、媽媽那樣關(guān)心我,特別沒勁。家里多舒服,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都得哄著我,所以我不喜歡上幼兒園了。
家長看自家孩子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再看別人的孩子好像都很快樂、積極、正常,就會產(chǎn)生自卑心理,覺得怎么就我孩子這樣。
三四歲的孩子自省能力、承受能力都還非常弱,他生命中的人生體驗中自己是中心,最重要,是一切的焦點。這時有突然變化,孩子當(dāng)然會感受不開心。
別人家的孩子為什么能承受挫折,因為別人家的家長可能很早就意識到不過度關(guān)注孩子,不會立即滿足孩子所有需求,不放大孩子的悲傷,不會呵護(hù)孩子的某些不合理情緒。
如果家長很早具備這樣的意識和做法,孩子去幼兒園前和上幼兒園后的過度會較容易完成。但如果家長從沒有這樣的意識,孩子上幼兒園后就會很難接受,因為這是他從沒有過的人生體驗,跟他是不是男孩子、有沒有挫折承受能力沒有關(guān)系。
自家孩子出現(xiàn)問題,家長自己覺得沒面子。作為家長,我們首先要讓自己的內(nèi)心變得更加坦然,心態(tài)上更加積極樂觀一些,不要一下那么消極,家長面子重要還是孩子的成長更重要呢?
前面我說過孩子上幼兒園前和上幼兒園后,生活狀態(tài)會發(fā)生重大改變,孩子需要一個適應(yīng)期。在幼兒園和在家會有完全不一樣的受關(guān)注體驗,孩子心理上能否承受;在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如果家長說“你就忍著點吧”、“跟老師告狀”、或者“別那么不高興,別人都這樣”等消極回應(yīng),會讓孩子更加迷茫。會因為一個完全沒用的答案而更不知道該怎么做。
在孩子遇到這樣的問題時,家長要給予孩子更加耐心的交流和溝通過程。用引導(dǎo)性的語言詢問孩子害怕上幼兒園的原因。
“是不是老師批評你了?、
“是不是你的好朋友有好朋友了?”,
“是不是小朋友有好玩的玩具不讓你玩兒?”,
“是不是睡覺房間太熱?”;
“飯菜不好吃?”
家長可以用上面這種封閉、引導(dǎo)式的問話方式來幫助孩子找到心中不快樂、痛苦的根源。兒童的思維邏輯整合性比弱,家長讓孩子自已思考和整理內(nèi)心感受,背后原因是比較困難的。家長要用封閉引導(dǎo)的方式弄明白孩子到底害怕什么,為什么難過。
其次要跟孩子說“如果是這樣,你希望怎么辦呢?”。讓孩子在“你希望怎么辦”的引導(dǎo)下,自己想些解決方法。家長給的解決方法可能都基于家長自身能力、認(rèn)知面提出來的,未必都孩子要的。
關(guān)鍵點:家長定注意設(shè)置底線。孩子哭得慘,家長就說明天就別去了,先歇兩天。一旦這樣的先例出現(xiàn),孩子就會知道如果他的痛苦達(dá)到家長不能承受的范圍,自己想要的條件就會被允許。這是家長和孩子博弈的過程,家長一定要設(shè)底線。孩子是難過,但也必須要去,不能說因為難過,所以咱們就可以不去。
家長還應(yīng)該對孩子進(jìn)行保護(hù)。比如說“那個老師不喜歡你,媽媽和你一起給老師做個手工卡片送給老師,老師一定會喜歡你的。然后私下跟老師進(jìn)行溝通,打消孩子認(rèn)為老師不喜歡他的顧慮。
家長要做的是幫助孩子面對恐懼,而不是幫助孩子回避恐懼。教會孩子直接面對不良情緒,而不是讓孩子的負(fù)面情緒得不到理解和宣泄。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