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媽媽還在忙著兄弟倆的早餐,好友玲阿姨的電話就狂轟亂炸般地打來了,真以為是出了什么大事,媽媽心里頓時也揪了起來,但沒想到一接通電話,玲阿姨的第一句話便是火冒三丈地嚷嚷,“這孩子真是沒法教了,才剛三歲就粗話連篇,一早起來,不是叫我去死,就是告訴他爸趕緊滾”,媽媽趕緊說“息怒息怒,到底怎么回事,也得給我點前因后果吧,要不我還在云里霧里呢”!
玲阿姨平息了一下,向媽媽娓娓道來。原來是自己正值語言爆發(fā)期的兒子LL,近來是粗話連篇,張口閉口都是罵人的臟話或詛咒的話語,玲阿姨為此很頭疼的同時,也對LL充滿了失望。了解了大概情況,電話中不便長篇大論,于是媽媽干脆約了玲阿姨來家里play date,小朋友們一起玩的同時,媽媽也幫玲阿姨分析這“粗話”連篇背后的原因以及分享積極的對策。
(注:玲阿姨家的LL比明明小10天,準備6月份開始上幼兒園,因此目前生活的環(huán)境就是家庭,接觸最多的人也就是爸爸和媽媽。)
真正原因:媽媽與玲阿姨坐下來仔細探討LL“粗話”的真正始末,其實這也是小朋友學習的一個過程,也是成長所要經(jīng)歷的眾多敏感期之一。小朋友“粗話”不斷,并不是一種主觀的行為;而且“粗話”從他們口中說出來,已經(jīng)不再是真正的粗話,因此這也是標題中媽媽將“粗話”二字加了引號的原因。
【重復模仿】小朋友學語言,其實就是一個不斷模仿與重復的過程,幾乎每個小朋友都會經(jīng)歷一個“鸚鵡學舌”的階段,這也是所謂的語言敏感期吧;而且,小朋友的模仿也只是單純性的機械模仿,模仿出來的話語不具有任何真實的意義,因此他們也是無法區(qū)分很多詞語的褒貶之意,“粗話”對于小朋友來說并不是真正意義的“粗話”。
【獲取關注】LL并不是喜歡說“粗話”,而且說出這些“粗話”來,也并不是他在故意淘氣,而是因為LL發(fā)現(xiàn)了語言的力量,口出“粗話”之時,爸爸或媽媽一定會產生強烈的反應,LL也會覺得很好奇。因此,小朋友便不斷地去重復這種行為,反復說這些“粗話”,以此來獲取爸爸或媽媽對自己的關注。
【家庭影響】相信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尤其家庭是主要生活環(huán)境的小朋友,爸爸媽媽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都被小朋友看在眼中、記在心中,然后不定何時便會付諸于實踐,因此,小朋友的語言習慣,很大程度上也是受自身家庭語言環(huán)境的影響,這也可謂是“孩子是父母的鏡子”一說吧!
積極對策:倒不是因為LL不是媽媽的兒子,其實冷靜地想一想,發(fā)現(xiàn)LL開始喜歡說“粗話”,玲阿姨真的不必過于緊張,也不要認為是LL學壞了,更不能因此而批評教訓LL;玲阿姨越是對LL的“粗話”反應強烈,LL就越會喜歡這么說,這也是三歲小朋友的性格特點吧!
【漠視粗話】媽媽建議玲阿姨對于LL的“粗話”,可以冷處理或漠視,采取置之不理的態(tài)度,當LL發(fā)現(xiàn)這些“粗話”不能引起爸爸媽媽的注意之時,便會自己覺得很無趣,經(jīng)過一段時間,自然也就不喜歡說了。
【正面引導】除了【漠視粗話】,玲阿姨還可以嘗試著用褒義的語言進行正面引導。媽媽正和玲阿姨在聊天,LL的一個舉動被玲阿姨制止了,LL立馬說“臭媽媽,不要媽媽,媽媽滾出去”。玲阿姨剛準備批評LL,但被媽媽擋住了,媽媽走到LL面前,蹲下身來,告訴LL,“媽媽不是臭媽媽,是香媽媽,是象LL一樣香噴噴的香媽媽”。LL被逗笑了,轉臉去和玲阿姨說,“你是和LL一樣香噴噴的香媽媽,香媽媽不要走。”幾天之后,據(jù)玲阿姨說,每次LL受了批評(當然不再是因為說“粗話”),小朋友都會問玲阿姨,“你是香噴噴的香媽媽嗎?那就不要說LL”。就這樣,“臭媽媽”一詞從LL小朋友的口中消失了。
【自我反省】對于還未進入幼兒園的LL來說,粗話是從哪里學來的?這粗話的源頭在哪里?媽媽建議玲阿姨也要好好地自我反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一定要努力為小朋友創(chuàng)造一個純凈的語言環(huán)境,畢竟,爸爸媽媽的語言習慣對于小朋友的影響是最直接、最深遠的。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