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愿意總掃孩子的興,更不希望成為孩子眼中的“大惡人”。但是,我們得讓孩子知道凡事都有節(jié)制,必須遵守一定的規(guī)則,不能沒完沒了地想怎么樣就怎么樣。面對寶寶的耍賴皮,父母要懂得見招拆招。
寶寶“賴皮”是一種成人看來不合理的情感表達方式,就像嬰兒一般用哭來表達信息。當寶寶開始會笑時,他又多了一種表達信息的手段。寶寶越長越大,當他的某種愿望達不到要求時,他就會用耍賴來表示不滿。現(xiàn)在來看看寶寶耍賴皮一般有哪些“伎倆”,父母該怎樣“見招拆招”。
寶寶耍賴“伎倆”一
“坐山觀虎斗”,借機滿足“欲望”
5歲的陽陽是個特別機靈的小男孩,平時在幼兒園的教學活動中,他總是反應最快,也是最調(diào)皮的一個?;氐郊?,陽陽更是集眾多寵愛于一身,六個大人圍著他一個人轉(zhuǎn)。漸漸的,聰明的陽陽發(fā)現(xiàn),自己的任何要求總能被滿足,即便偶爾爸爸媽媽會拒絕,在爺爺奶奶那里也能得到滿足。
于是,他漸漸把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當成自己的“靠山”。犯錯誤了,他不等媽媽開口責備,先給爺爺打電話,因為他知道,只要爺爺一來電話,媽媽就 不好意思說什么了;在幼兒園惹禍了,爸爸生氣了教訓他,他便在周末時向奶奶告狀,奶奶聽后,自然會生氣地質(zhì)問兒子為什么嚇唬孩子;想要新玩具時,就分別告 訴姥姥姥爺和爺爺奶奶,看他們誰買的最漂亮……就這樣,六個大人被一個孩子耍得“團團轉(zhuǎn)”,甚至有時還爭吵不休。
分析:
其實,孩子并不是要故意引起家長之間的矛盾,他只是在鉆空子。正是因為家庭成員之間沒有良好有效的溝通,教育方法不一致,才導致孩子出現(xiàn)這種情況。
支招:
作為家長,不管是老人還是年輕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應保持一致。父母們應該多個心眼兒,提前和老人做好溝通工作。這樣,當孩子因為爸爸媽媽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而跑去哀求老人時,會發(fā)現(xiàn)無濟于事。
此外,父母還可以學會與寶寶進行“協(xié)商”性溝通。
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平等、民主、充滿親情和理解的家庭環(huán)境能使寶寶心情愉悅、性格開朗。遇事多和寶寶商量,使他從小學會用語言和協(xié)商的方式 解決問題,這有利于寶寶克服暴躁的情緒,減少哭鬧、耍賴的行為。也可以考慮與寶寶一起制定規(guī)則:任何家庭成員發(fā)脾氣都得不到獎勵,并會失去某一次機會,如 看喜歡的電視、吃好吃的食物等。
寶寶耍賴“伎倆”二
打感情牌拖延時間玩游戲
5歲的小博最喜歡玩的游戲是“憤怒的小鳥”,每天從幼兒園回來,顧不得洗手和換衣服,先要把ipad打開。聽著小鳥飛行時詭異的聲音和小豬呵呵 的傻笑聲,小博常常玩得“廢寢忘食”。媽媽擔心長期這樣下去,小博會沉迷于游戲中,而且影響視力,便多次規(guī)定他每次玩游戲的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
可是每次,小博都是露出一副可憐兮兮的面容一拖再拖,他甚至會說:“我上了一天幼兒園,每天就只能趁回家時玩一會兒游戲,你就讓我多玩會兒吧!”每當這時,媽媽便心軟了。
一個周末,小博實在玩了太長時間游戲,眼睛酸疼,而且不停地流淚。媽媽終于發(fā)脾氣了,一氣之下把ipad沒收了。本以為這樣可以讓兒子戒掉玩游 戲的毛病,沒想到小博竟然給姥姥打電話“告狀”,然后得意洋洋地對媽媽說:“姥姥說了,您再不把ipad還給我,她就去給我買個新的!”
分析:
成人都容易對電腦游戲上癮,更何況孩子。如果寶寶對游戲比較上癮,家長不要動怒,因為越是強行不讓孩子玩游戲,孩子的逆反心理就會越強,甚至會影響親子關系。
支招:
家長可以先肯定孩子的游戲才能,比如這樣說:“媽媽真沒想到,你玩游戲這么厲害啊!我和爸爸學了好久都沒學會呢!”這時,孩子聽了媽媽的表揚,肯定會非常興奮。媽媽繼續(xù)說:“寶寶玩游戲能過這么多關,肯定特別嚴格遵守游戲規(guī)則。
媽媽相信你,不管是在游戲中,還是游戲外,都能做到遵守規(guī)定。小朋友每天玩游戲的時間也是有規(guī)定的,時間久了眼睛就會難受,腦子反應也會慢,過關會越來越困難?,F(xiàn)在,我們就把電腦關上,歇歇眼睛吧!”當寶寶乖乖關上電腦時,媽媽還可以趁熱打鐵,給他講些規(guī)則的重要性。
父母還可以亮出自己的底線。與其給孩子一顆糖果,之后因招架不住他們的央求,而再給第二塊糖果,還不如一開始就告訴孩子“你可以吃兩顆糖果”; 與其告訴孩子該關電視睡覺,之后因經(jīng)不住他“再多看5分鐘”的軟磨硬泡而妥協(xié),還不如一開始就聲明“你還可以多看10分鐘”。妥協(xié)讓步無異于獎勵孩子依靠 糾纏不休而達到目的。所以,父母在面對孩子的要求時,應讓孩子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底線。
寶寶耍賴“伎倆”三
故意破壞玩具,企圖買新玩具
“媽媽,我的玩具熊的小裙子破了,修不好了,您再給我買個新的吧!”4歲的萌萌對媽媽說。然而,媽媽接過玩具卻發(fā)現(xiàn),小裙子上的確是有條縫,可是破裂處很整齊,更像是用剪子剪的。“是不是你故意剪壞的?然后還騙我?”媽媽質(zhì)問道。“沒有,它自己裂的,您愛信不信!”萌萌撅著小嘴,氣鼓鼓地轉(zhuǎn)身跑回了房間。
萌萌媽媽說,女兒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了。之前,她還故意弄臟過鞋子、剪壞過衣服,然后讓媽媽給她買新的。“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想出這個辦法的。即便我當面戳穿她,她也毫不在乎。她覺得,反正已經(jīng)壞了,你就得給我買新的。”萌萌媽媽無奈地說。
分析:
面對孩子的破壞行為,家長首先不要急于下定論:他就是故意的!其實,有可能是好奇心使然,孩子想看看玩具的內(nèi)部構造是什么,或者想自己給娃娃換件衣服。孩子之所以破壞一樣東西,是因為他實在對它太感興趣了,迫切地想要研究一下。
支招:
面對這種情況,家長首先讓孩子意識到破壞玩具的后果——有些玩具可能徹底壞了,再也修不好了,即便我給你買了新的,也不會和這件一模一樣了。這樣,孩子在想要動手破壞之前,就會仔細想一想,如果我不小心把它弄壞了,就再也沒法玩了。
其次,家長可以告訴孩子,我不可能在一周內(nèi)給你買同樣的玩具,我們干脆動手把它修好吧!這樣一方面能夠教會孩子珍惜,還可以鍛煉他的動手能力,增進親子感情。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