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專家表示,父母多陪伴孩子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形成。于是很多家庭都會有這樣的畫面,孩子在玩玩具或畫畫,爸爸或媽媽坐在旁邊專心玩手機,真正印證了“雖然你在我身邊,可你的眼里并沒有我。”原來,大多數的父母都搞錯了多“陪孩子”的真正意思。
3歲的兒子對我說:媽媽你別玩手機了
周末在家陪兒子,和往常一樣,兒子在旁邊玩積木,不停講著自己的創(chuàng)意和他想象出來的故事,我則低頭刷手機,不時條件反射地說著“嗯”“這樣啊”“是嗎”回應兒子,實際上卻根本沒注意他到底在說啥。正當我看得專心的時候,兒子突然大聲對我喊:“媽媽你不要玩手機了,陪我玩吧。”
我一下子驚呆了,我以為我一直在陪著兒子,但在兒子看來好像卻并不是這樣。于是立即放下手機,專心陪他玩,專心聽他講話,專心回答他的問題。一直認為自己在“陪孩子”這個問題上做得不錯的我,不得不開始檢討,雖然經常“陪著”孩子,但卻常常做著自己的事情,注意力并不在兒子身上,這樣的我比難得抽時間陪兒子的爸爸又能好多少呢?我想,可能很多父母也和我一樣,雖然知道應該要多“陪孩子”,也在努力地擠出時間“陪孩子”,但我們卻搞錯“陪孩子”的真正意思。
不是個案!70%的父母陪孩子時會玩手機
《窮爸爸、富爸爸》一書里有句話:“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但現實卻是很多父母為了事業(yè)的成功,而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
2015年12月,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發(fā)布的《全國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子女教育方面,近50%的家庭父親“缺位”。還有調查顯示,50%的爸爸每周陪孩子的時間平均不足5小時,每天跟孩子有效的溝通時間不超過6分鐘。
另據《2014國民家庭親子關系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17.8%的父母在與孩子共處時??词謾C,51.8%的父母偶爾看手機,這兩類加起來就有近70%的父母在陪孩子時會看手機。
看到這里,是不是猛然發(fā)現自己也中槍了?我們以為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但事實卻是還差得很遠。
高質量陪伴不是無時無刻而是心無旁騖
高質量的陪伴不是無時無刻陪在孩子身邊,也不是偶爾一次的全家旅行,而是每天抽出一點時間和孩子呆在一起,心無旁騖、全身心投入,和孩子一起享受當下的活動。哈佛商學院的研究發(fā)現,比起華麗的大餐或偶爾一次的旅行,爸媽下的一碗面、睡前講的一個小故事,更能觸動孩子的心,讓他們念念不忘。
陪伴孩子,我們可以
和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
和孩子互相分享小秘密,一起感受開心和難過;
和孩子一起畫畫、拼積木;
和孩子一起游戲、打球、跑步;
和孩子一起聽聽音樂、唱唱歌、跳跳舞;
和孩子一起泡圖書館,一起去書店挑選喜歡的繪本;
和孩子一起坐在沙灘上聽海浪的聲音,講解深海的奧秘;
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觀察小動物、小花兒、小草和樹木。
上班族沒時間陪孩子怎么辦?用好幾個碎片時間
工作忙碌的上班族,如果利用好幾個“重點”的碎片時間,同樣能很好地陪伴孩子。
早上起床時:當孩子還在被窩里,爸爸媽媽可以先輕輕拉開窗簾,然后用輕吻或輕拍的方式喚醒孩子,坐在孩子床邊,看著他穿好衣服。同時可以利用起床的時間,聽一些英文歌,或者與孩子一起做些簡單的暖身運動。
吃早飯和晚飯時:準備早餐的過程中,可以讓孩子參與進來,比如倒牛奶、端盤子、鋪桌布等;吃早飯時,可以跟孩子講講自己一天的安排,讓他知道爸爸媽媽會做什么,還可以問問孩子這一天的計劃;吃晚飯時,可以讓孩子說說一天最開心的事,或者問問他最近犯愁的事情,并一起商量解決辦法。
接送路上:接送孩子的路上可以見到啥就聊點啥,比如,今天太陽真好,并聯想到有關太陽的歌曲、詩歌等;放學時可以先帶孩子去公園轉轉,在長椅上坐會兒或者做做簡單的運動。
晚上睡覺前:睡覺前可以講一些輕松美好的床邊故事,給孩子一個親吻,道一聲晚安。
過猶不及 陪伴也要給孩子留空間
我們應該多陪孩子,但并不意味著我們要事事圍著孩子轉,時時把孩子栓在自己身邊,孩子的一舉一動都要在自己的掌控中,陪伴也要給孩子留空間,過度關注、過度陪伴反而會影響孩子的成長。
孩子在做作業(yè)、玩玩具時家長不要隨意打擾或出言“指導”,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對新事物(“危險”事物)產生好奇心時,不要“好心”阻止,以免扼殺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能力;遇到困難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不要事事包辦。家長們要知道,最好的陪伴是在場、不打擾,留給孩子獨立玩耍的時間和自己做主的空間,讓他以自己的方式去活動、去探索。
(供稿:郭彤洋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