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我家寶寶,最近一看到不順眼的小朋友,就沖上去直接打人家臉蛋,我低聲細語地說過,也打罵過。但他還是那樣,這可怎么辦?
所有父母預設的“美好場景”里,一定沒有這一幕:孩子伸手就打人、張嘴就咬人,總是用“暴力”交往。而作為父母的我們又惱火又無助,還得給人賠禮道歉。納悶了!好好的孩子,怎么就學會欺負人了!
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應該怎么辦?來,深呼吸,再深呼吸。
1秒
2秒
5秒后再去和孩子溝通
孩子欺負別人,我們心里冒火,我們?nèi)甲兂闪艘蝗核查g失去理智、行為異常沖動的大傻瓜。而孩子呢,當斥責還不夠嚴厲時,他會想“原來爸媽會變成這樣,真好玩!”,如果斥責變成了暴力,孩子更是什么也聽不進去,只覺得“爸媽不愛我了”而哇哇大哭。
久而久之,暴力復制,小孩變得更擅長用“欺負”這種暴力行為。
反例!反例!你的孩子會覺得媽媽這樣真好玩!
養(yǎng)孩子,懂他最重要。首先要想的是,他們欺負別人的原因是什么?
大部分時候,2歲左右幼兒的攻擊行為是沒有惡意的。皮皮,22個月,圓咕隆咚,一臉無害呆萌樣!可是,“皮皮看到其他的孩子,就會上前撞倒他們,然后等待看看會發(fā)生什么,”皮皮媽媽回憶著說。對皮皮而言,“撞”是一個偉大的實驗。幼兒們只是在玩,想施展出自己的體能,或測試一下這個動作帶來的反應。
好奇真是人的天性啊!
有時,也會是這樣一種情況。傾聽寶寶的內(nèi)心活動:“我每天要學那么多新東西,總是遇到不明白的事情,但沒人幫我……寶寶心里莫名地不舒服,小打小鬧就自己跑出來了!剛剛,媽媽抱了別的小孩,我不舒服。現(xiàn)在尿不濕滿了,我又很不舒服……”
還有,打人咬人會傷害別人?本寶寶不知道啊!
嬰兒的一些共情反應是純粹、本能的,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共情的能力會慢慢的內(nèi)化至價值觀,直至成為道德行為的核心。兒童發(fā)展心理學家 William Damon研究表明:孩子一般要3歲左右才能逐步完善同理心。
知道了這些秘密之后,是不是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打人咬人,不代表他是壞孩子!用“暴力”來社交,這只是孩子社交發(fā)展上的一個過渡期,并且是可控的。
家長們具體該如何做呢?主要有以下四點原則:
第一:冷靜
深呼吸,冷靜下來,生氣于事無補~~這不就是你想要告訴熊孩子的話嗎!特別是母親,因為母親對孩子的影響通常是不需要透過言語,僅通過與孩子共處的關系就能傳輸給孩子。如果他仍然不能平靜下來,就用其他事物先引開注意力。這特別重要!
第二:理解
如果是他的玩具被搶了才哭的話,你可以這樣說:
“媽媽知道這個玩具是你的,他搶了你的玩具,你很生氣很不開心”——理解他的委屈,幫他梳理情緒。
“如果你現(xiàn)在不想分享,我們用嘴巴慢慢說,“我先玩,再給你玩”——他的不舒服被你理解后,更愿意接受你的建議。
“不過,媽媽更希望你和他一起玩這個玩具,我覺得這樣更有意思”——再給出進一步的分享建議。
做媽的,不容易,還得給孩子下套!
第三:同理心
展現(xiàn)演技的時刻到了。假裝你是那個被打的人,你可以在你孩子面前表演給他看,“如果你打了媽媽,媽媽會又痛又傷心”。雖然他還不能完全理解,但這是一個讓他培養(yǎng)同理心的好機會。
第四:傳遞
這項技能,每個媽媽都很擅長:親親摟摟抱抱,全世界公認的愛的教育!“張開雙手抱抱媽媽,對!再用小嘴巴親親媽媽!”瞬間,小屁孩的不舒服就能煙消云散啦。
等等,你是不是還忘掉一件事了!那個被打的孩子在求安慰。要記得要求你的孩子道歉噢!告訴他,“傷害別人,我們自己也會很不開心,所以要和別人說對不起很重要。”讓他感覺這其中的因果關系。
只要我們做一對心平氣和的父母,情緒暴走的孩子自然不會有。“欺負別人”也只是孩子情緒發(fā)展的一個過渡期而已。這中間,我們的理解和耐心就顯得尤為重要。千萬不要隨便給孩子扣上“壞孩子”、“臭脾氣”的帽子哦,因為他真的只是還沒學會正確的表達、社交而已。
(供稿:張潔瓊 校對:張潔瓊 郭彤洋)